[Freddy Business Note]「開放還是封閉?」

「Closed vs Opened」



「組織、系統,
該開放還是封閉?」



年來我們在資訊科技領域可以看到如此迥異的情況:

蘋果的體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使用者體驗,從硬體到軟體一手包辦;
Google則是提供開放的Android系統,強調相容性,與下游硬體廠商合作。
以全球市占率來看,Android約佔五成以上;
然而以獲利而言,蘋果卻拿走了大部分。
PC時代已經證明「Wintel」體系的勝利,
然而今天行動通訊勃興,破壞了原有的「在桌電前上網」均衡方程式:
GoogleApple,一個數位時代的新生兒,一個從灰燼中復活的重生者,
不論你喜歡哪一個陣營,都不能否認目前在行動裝置上,兩強對立的事實。
排除其他條件如下游廠商給不給力、企業領導人厲不厲害,
封閉對上開放,哪一邊最終會勝出?

思考問題的時候習慣從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來類推
這也是之前寫自傳、弄MVP帶給我的啟發,
這一次也不例外,讓我來講講自己的事吧。

事實上整個101年下學期,我同時參加了兩個讀書會。
其中一個是外交系同學為主體的「國際關係讀書會」
選書以及專題演講偏向目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探討。
我很喜歡這個讀書會,幾乎每一次的討論我都有參加,
也有幸擔任「第二文書」的事工。

雖然收穫滿滿的讀了一學期,
不過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想問一個問題:

「我們下一步該變成社團嗎?」

要繼續讓這個組織「升級」成社團組織?
還是回到比較鬆散的「悅讀同好會」

以目前讀書會活躍的人數、外交系支援來看,變成社團應該不是問題,
只是如果要組織化,勢必要有各式各樣的科層來管理、帶領社團運作,
也要遵守學校的規定、還要弄一些成果之類的?
這樣,這個讀書會還「酷」、「自由」嗎?

隨著組織形式的討論,也衍生出另一個問題:

「我們這個團體該走向開放、還是封閉?」

是該開放讓各式各類的、跟國際關係沒有直接相關的人進來?
還是就維持目前的方式,讓少部分的人在這個圈圈內繼續形成共同價值?

下面的這個IRSG(國關讀書會簡稱)矩陣」
整理出我對於目前國關讀書會的一些看法:

可以看到我最後弄了個「短期均衡」出來,
維持目前的讀書會規模,短期持續開放各路英雄好漢加入,
同時加強讀書會的「內規」,可以導入社團的組織形式。

但要注意這個是短期的均衡,不是長期規劃,
之所以要開放,是為了要讓我們這個小群體提升討論的「質量」
因為有越多的衝撞,才會有越多不同的聲音促使成員去思考,
長期要增加社團的影響力,在群體的核心提升質量後,
確實可以考慮將規模和招募方式擴大至開放型社團
我是這樣認為的,上面也可以給IRSG的大家參考參考。

到前面那個問題:「組織、系統,該開放還是封閉?」
從上面的簡單分析中可以看到,
真的想要把一個東西弄好,就要先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短期目標是「讓討論內容的『質』提升」
維持這個群體產出的「使用者體驗」
就不太可能一次讓太多人參與,但要讓不同的人進來玩呀,
長期想要讓「討論影響更多人」,嗯嗯,才要增加組織的規模,
在不確定性高的情況,這也比較符合MVP的邏輯。

所以,「開放還是封閉?」
取決於你目前的狀況而定,東西弄好前維持封閉,
MVP的概念執行小規模實驗;
等到翅膀硬了,我們再到廣大的天空翱翔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