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dy Business Note]「服務的3個層次:以組織、王品&瓦城為觀點。」


Source:http://themyndset.com/2010/07/bad-french-service-compris/
天前好友Glen發了個動態,藉由他去日本消費的經驗,
來分享對於服務的看法,根據Glen的說法,
服務有分成三個層次:劣質、優質、以及感動服務,
我覺得他這篇文章寫得很棒,跟我實際觀察到的也很類似,
今天想先和大家分享Glen的說法,接著我會說說我的看法。

「服務的三個層次,他們的區分標準是什麼呢?」

。劣質服務=沒有服務:

『若以嚴格的標準來看,台灣以前很多商家其實是屬於劣質服務的範疇
態度不佳、無法破例、衛生欠佳等無法符合標準的服務充斥在社會中。

我的說法和標準,所謂的「劣質服務」,事實上就是「沒有服務」,
讓消費者、顧客覺得你提供的產品「好」、「不錯」,
是做生意的基本ABC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根本就沒有「服務」。

以餐飲業者而言,
這不是「餐飲服務業」,充其量只是「餐飲製造業」,
僅僅是把原本顧客在家裡廚房可以做的事情,花更多錢搬到外面去做。
我自己偏執地認為,劣質服務不但無法滿足顧客的基本要求,
這些「名為服務,實際上沒有服務概念」的廠商,
實質上是在欺騙消費者,也是造成「服務經濟市場」無效率的主因,
所以我們會看到餐飲這個領域,有蟑螂到處跑的小吃店,
也有讓人不禁想塞給他服務費的路邊攤。

。優質服務=不是服務:

『然而,近幾年來,台灣的服務業水準已有顯著的提升。
或許是王品帶動的服務風氣吧,各家餐廳開始採用SOP
以提供符合人們內心標準的「優質服務」,並輔以問卷作為回饋機制,
來滿足現代人越來越高的服務標準。
但我想大家到王品用餐都會有一個經驗:
每次用完餐前,服務生的介紹餐點往往速度過快,流於形式。
飯後的問卷更是讓人感到壓力,只要勾選一個「普通」,
馬上就會有人來關切,並且致贈「小禮物」。
王品的服務會讓你感受到「優質」,卻讓你感受不到「感動」,
那是因為服務流於形式,只求符合「標準」,而不是發自於內心的服務。』

品目前是台灣最大的餐飲集團,旗下有包括西提、陶板屋等頂尖餐廳,
不論是對外或是對內,他都非常強調「服務」的重要性,
「優質服務」的概念也早就超越了美味之上,成為王品上下的行事準則,
也是王品集團這個超大型組織,對內對外所宣稱的核心競能之所在。

不過如果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當中的不合理之處。

所謂的「優質服務」,照理來說是「組織文化」的範疇,
而組織文化要做為一間公司的核心競能,
需要時間、多次的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調整,才得以形成。
因此從理論上來看,王品的快速成長&「優質服務」的組織文化,
似乎是兩兩相互矛盾的情況,無法同時並存。

理論無法歸納的是,王品還是成功了:
在維持超大組織結構的情況下,她還是做出了眾人公認的「優質服務」,
根據我很久以前寫的「王品觀察(1):陶板屋的問卷。」這篇文章,
他是透過「問卷制」,以及問卷背後的KPI觀念、SOP等方法,
讓「沒有服務」蛻變為「優質服務」,從蟑螂滿地跑變成親切的問候和送禮,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來看,
王品確實靠著這一套制度,成功地將「優質服務」作為競爭力,
貫徹到這個超大型餐飲組織的每一個品牌上。

是這跟Glen&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不一樣,
我更偏激的認為所謂的「優質服務」還「不是服務」。
如果是長時間在王品集團工作的服務人員,
他們的經驗或許可以得心應手的提供「優化使用者經驗」的服務。
但根據我在政大企研所看到、聽到的,其服務人員的流動率頗高,
如果一個服務業組織的從業人員流動率高,
又希望他們在短時間提供給顧客「優質服務」,ㄎ
強化新進人員SOP的結果,會發現這個強調服務的組織,
所提供的雖然是「優質服務」,但卻是沒有「人情味」的服務,
雖然解決了「沒有服務」的問題,卻產生了「不是服務」的問題。

。最高層次=感動服務、「恰到好處」的服務:

『日本有什麼不同?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

當我和朋友在神戶的某間餐廳用完餐後,結完帳走出門外,
在餐廳外面想要拍照。
無奈的是,外面剛好沒有經過的路人,
餐廳門上的玻璃又有拉簾遮住,也無法請店員幫我們拍照。

正當我們打算輪流拍照後,餐廳的店員突然從餐廳裡衝了出來,
並詢問我們需不需要協助拍照?

這就是服務的第三個層次:『感動服務』,也就是超乎你意料之外,
超越你的標準,無法以SOP複製的服務。店員會被教導,
上菜時要有良好的禮儀,但卻不會被教導,
顧客走出門外後等個數秒後要衝出去幫顧客拍照。
只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服務,會發現顧客身上背著一台相機走出門外,
並且在門外徘徊不走,可能是碰到照相的困難,並主動上前解決。』

「感動服務」的概念我想不用多加說明了,Glen講得非常清楚,
我相信大家這一生中多多少少有這種「備受呵護」的服務經驗。
這個層次的服務解決了前一階段「優質服務」的問題,
回歸到服務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感動」、「貼心」、「人情味」。

日文有個成語很棒,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期一會」的概念,
用在服務業就會變成:把每個顧客都當做是「這一生只會來這一次」,
從這個角度出發,服務才是真正的服務,為消費者「設身處地」的服務。

這邊講一個小故事,是我和家人前一段時間到瓦城的用餐經驗。

有觀察證券市場的人都會注意到,瓦城也繼王品之後,即將股票上市,
或許是這個原因,到瓦城用餐都會發現上從經理、
下至服務生都「異常積極」,積極到,嗯,到了有點擾人的情況。
舉例來說,前一個服務生幫我們把泰國米盛好,我們準備享用餐點時,
這時另一個服務生就跑過來要幫我們收盤子,嗯,還來了很多次。
店經理也是,當我們準備享用辣炒牛肉&鐵板香辣海鮮時,
才吃了第一口就跑過來「介紹」這兩道會不會太辣、吃不吃得習慣......唉

(故事還沒完,他們最後還給我們上一組客人填過的問卷要我們。點到為止。)

我不曉得瓦城有沒有和王品一樣的問卷、KPISOP
但以「優質服務」的層次而言,上述的行為都沒有做錯,
「時機正確」的時候,都會是讓人激賞的美好服務表現,
但倘若服務的「時機」沒有掌握好,對大部份的消費者而言,
雖然稱不上是一場災難,也會讚賞服務人員的熱情態度,
但這也僅僅是停留在「優質服務」,
而到不了最高層次的「感動服務」,或是我所謂的「恰到好處」的服務。

。結語=從顧客服務回歸到組織管理:

是最後還是要幫王品或瓦城平反一下:
我和Glen一開始都沒想到的是(我還沒問他)
要做到這個層次,對於大型連鎖餐飲組織來說「真的很難」,
要經營一個大集團,優先考慮的利害關係人確實是消費者的價值,
但包括效率、效能、策略等組織管理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組織一旦擴大成長,有些我們認為重要的元素,
在「名店」可以運作的概念,
或許就在協調決策的過程中被稀釋,甚至是被忽略了,
雖然我們消費者期待「感動服務」,
但組織可能只能做到「優質服務」而已,
這點限制,在餐飲連鎖上尤其明顯。

不過,這個限制有兩個啓示

第一,它解釋、提供了產業內小廠商繼續生存的利基,
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名店」的存在與興旺。

第二,它也提供了產業內連鎖大廠創新的機會,
誰能稍稍進一步解決「組織擴張效率」與「顧客感動服務」的兩難,
誰就能制定服務產業的新規則,成為真正第一流的廠商。
這過程或許很難、很慢,但也只有資源雄厚的組織有辦法用這種辦法創新。

總體來講,服務最終要訴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貼心」的服務才能為顧客創造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