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討厭吃南瓜的我,要種出一顆巨無霸南瓜!

「在蘋果上面的南瓜。」(2013/08/10)
界上我最討厭的食物之一,就是南瓜!
幼稚園的時候,準備點心的廚房阿姨煮了一大鍋南瓜清湯,
我的媽,味道真的超級恐怖,那時印象很清晰,
我二話不說排隊去找廚餘桶了,從此南瓜就讓我有了一層陰影。

這就是我和 <南瓜計劃> (The Pumpkin Plan) 這本書結緣的開始,
而這個封面掛著恐怖文字和圖片的創業書籍,是我想和大家推薦的「八月選書」。


俗話說,令人愉悅和厭惡的事物都會讓人的注意力大幅提升,
因此我在誠品信義店,發現這本封面大剌剌印著我最討厭食物圖片的書時,
我不禁好奇這本書到底裡面寫些什麼?結果發現是一本談創業的書,
第一次翻了翻,心裡覺得:噢,又是一本談談創業經驗的書,
就把他放下來了; 再加上在 appWorks 這個創業環境中,
有不少團隊,包括 Fandora iHealth 老大們 Jake & Jeffrey 都有談到這本書,
結論大概都指向「專注、專注、專注」,更加「確信」了我對於本書的基本假設,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幾乎忘記了這本書的存在。
對了,連書店也忘了把它擺到顯眼的位置,更加讓它從我的記憶中消失。

直到最近再次和 Jeffrey 借這本書來看之前,我還是看了很多商業新書,
有的看過覺得有很多心得想和大家分享,包括之前寫過<師父><風潮行銷>
還有已經看過一遍,正在反覆咀嚼<好策略,壞策略>...等,
每一本書都有很棒的見解和觀點,我也試著用這些觀點來剖析眼前的商業活動,
藉此更瞭解「商業」這個看不清、摸不透的領域,到底在賣什麼藥?

然而大部份的商管書籍,
不是過分理論、要嘛就太過片段、不然就是僅適用於特定情況
過分理論,就會充斥著許多不實用的理論名詞原理原則;
太過片段、著重在特定管理功能(例如行銷)忽略掉五管的相通;
僅適用在特定情況的,嗯,在書店站著把它看完就好。

所以如果你是個經營者,或是和我一樣、參與他人新事業的,
對於商業書的需求,就不應該只是「101種超級銷售法」......等,
而是要能「打通任督二脈」、培養「生態系統觀點」的商業書,
而當我體驗到這一點時,我開始回頭去找之前被我拋棄的書,
其中,也包括和 Jeffrey 借了這本<南瓜計劃>,這一次,
我決定好好研讀這本書,心想:或許可以找到不同之處。

而我的直覺是對的。


確,找回<南瓜>這本書的決定,給予了我不少幫助,
尤其是在我讀過<好策略,壞策略>和<師父>兩本之後,
<南瓜>扮演了一個整合知識的平台,將前兩本書的精華,
融進書中所提供的情報裡,並且讓它更適合實務上操作。

如果你覺得<師父>很不錯,但章節安排太零散、沒有系統性的架構,
那麼<南瓜>可以說是更有架構、精心安排的<師父>,
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拼湊各式各樣的商業竅門,稍作實務上的修改後,
就可以精巧地應用在事業上,培養更為清晰的商業思考模式。

如果你覺得<好策略,壞策略>打通了你我對於策略的錯誤認知,
但受限於它,嗯,不太通順的中文翻譯,或是專有名詞障礙,
那麼讀完整本<南瓜>,你也能輕鬆瞭解好策略的部分本質。

行文至此,事實上我覺得<師父>、<南瓜>、<好策略,壞策略>三本書,
可以相互參照著閱讀、筆記,以下是我目前從這三本書抽取出的感想,
我們會更加地發現<南瓜>這本書的價值,以及我為什麼推薦這個我討厭的食物!

。會計,事業經營的基礎

<師父>的商業建言,很大一部分是奠基在「良好的會計觀念」上,
從營收、現金、毛利...等觀念出發,考慮好幾個經營面向的事物;
<南瓜>雖然不太談會計,只談了營收、現金的重要性,
但其實仔細看,會發現作者也把會計的觀念融入到計劃中的每個角落,
兩者都大力強調「成本」決定了事業的生存,而成本往往決定於「客戶」。

<師父>和<南瓜計劃>都告訴我們將客戶分成「好客戶/爛客戶」,
好客戶代表的是帳面上的營收、高毛利、優良的還款效率,
也代表了平常看不到、但至關重要的時間等交易過程中耗費的心力;
只有砍掉爛客戶,才能發現自己有很多可以省下來的成本,
包括原先和爛客戶相關的人事費用,和更加寶貴的時間成本。

創業者的資源有限,需要將火力集中在能得到最高報酬的地方,
<師父>溫和含蓄地用會計知識告訴你、<南瓜>用大量的粗話敲醒你:

「趕快幫組織瘦身吧!砍掉那些擾人煩人吃光你重要時間金錢的爛客戶!」


。策略,完成於協調一致的行動

我其實原定八月要寫一篇<好策略,壞策略>的書評,
但最後決定延後:因為這本書可以分享給大家的東西實在是太多,
就連 MR.JAMIE 都為了它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創業CEO:好策略與壞策略系列),
此外,就連我們企研所的司徒大師都為了它寫了專業的導讀,
可見這本書的質量,可能遠比我想像的還大,因此決定累積更多經驗後,
再來重新看看這本書,看看有什麼新收獲。

但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分享一些<南瓜>和<好策略,壞策略>之間相通的邏輯和連結。

Rumelt 大師在<好策略,壞策略>中提出「好策略」的三大要素,
包括始於「診斷」(找出問題)、發展「指導方針」(具體解決方案)、
最終完成於「協調一致的行動」(組織、營運環節的相互搭配),
一個好的策略應該包含這三點,才能和空洞的「壞策略」作區別。

如果讀完<南瓜>,你也會發現「南瓜計劃」緊緊扣著這三點原則,
其中在「協調一致的行動」上,作者大致上就告訴大家下面這串邏輯:

「砍掉爛客戶」-->「砍掉無謂成本」-->「集中資源在VIP」-->「解決問題」

作者不斷強調要「嚴格執行這串邏輯」,其實就意味著厲行「協調一致的行動」,
我們可以發現從生產到消費端,廠商的行為和組織的變化都要相互整合,
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麼整個系統、流程都有可能出問題;
但假如能協調好流程,不只是體現在組織本身的良好運作,
也有辦法藉由組織的流程,創造出紮實、難以破解的進入障礙,
例如,你有辦法個別模仿 IKEA 的產品、裝潢、物流系統,
但是你卻沒有能力完全複製整套「精煉」的流程,更別說是更上層的「企業文化」。

「協調一致的行動」,我認為這是<南瓜計劃>在文字背後的精髓。


。結語:創業家是什麼?

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作者的商業導師「法蘭克」,
定義了創業家的「唯一定義」,在此將他節錄下來:

“創業家不會事必躬親。創業家會找出問題,發現機會,
然後建立程序,讓別人和別的東西來完成工作。”

許多台灣的企業家,是「找出問題」、「發現機會」的高手,
而他們也自己用超乎常人的精力去打造一個大規模的企業,
然而在我眼中、在作者眼中,這種企業當領導者離開或是遭逢變故,
很容易變的分崩離析:因為他們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程序」,
只能繼續當產業界的「鐵人」、「英雄」,而不是建立一個「偉大的企業」,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並比較台積電&鴻海、Google&Apple,
當他們的創辦人、領導者離開組織時,
你會擔心哪個企業?你會覺得哪個組織依然會基業長青?

我想答案應該非常明顯,而且一直在你我的心中。

總之,我極力推薦<南瓜計劃>這本書,
假如你是經營自己事業的、參與別人創業過程的人,
可以從中間得到許多寶貴的意見,並且應用在實務運作上;
假如你是有志往商業發展的、想培養商業直覺的學生,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架構,可以搭配著其他的商業書閱讀,
例如我就建議大家搭配<師父><好策略,壞策略>一起看,
知識的交互作用,辯論補充,這是我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方法。


開始試著替自己的人生、事業種一個巨無霸南瓜,今天開始執行<南瓜計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