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N]「跨出舒適圈,專注能力圈。」

近一個月前,

Mr.Jamie 寫了這篇《做個瑞士刀,造把陶瓷刀》,大家可以翻出來看一看,
總之文章大致上在說:創業者」在營運的初期,沒有資源、沒有充足的人力,
因此很多事情要自己來、要讓自己成為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刀」;
但是對於創業者所經營的「商業模式」,營運初期卻得「聚焦、聚焦、再聚焦」
藉著精確地鎖定早期的目標客群、提供這個客群「渴望的產品及服務」
才比較有可能獲得早期的創業成功,進而成為日後規模化的重要基礎。


這篇文章的目標客群,
在講的是創業和創業者,但根據我自己的想法與習慣,
會不自覺的去想:上帝讓這篇文章今天出現在我眼前,絕對不是偶然。
這個想法讓我在看每一篇文章的時候,
都會試著去進一步的挖掘、去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

「嘿,這些內容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樣的啟示?」

順著這個方向去思考,我想起進入大學以來,有許多所謂的「人生導師」在講:
嘿,你應該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挑戰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去發掘自己人生真正的志業、去開發自己多種的能力......。
這樣的想法非常不錯,如果從未逼近自己的極限,有時很難知道自己真正的定位。
例如最近很夯的 Elon Musk,跨足網路、電動車、太空領域,
就是一個不斷地在不同領域突破自我極限的例子。

但另一方面,我崇敬的商業偶像、投資大師巴菲特與查理,他們也說過,
人生如同價值投資,要試著找出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劃出「能力圈」
勇敢的拒絕掉自己無法達成卓越的領域,而繼續深耕在自己出類拔萃的圈圈。
此外,因為學業的關係,在管理的理論與實務上,相當重視「核心能力」的概念,
老師們也經常用這樣的概念來勉勵我們,要試著聚焦、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
打造個人品牌,成為組織當中不可替代的「那一位」

其實和這個問題「思考交戰」,一直在我的大學生活不斷重演:
由於自己有機會在大學的階段,因為興趣,
我同時在學術上研修新聞傳播、外交政治,以及財會經濟等三個人文領域,
私底下則是廣泛的閱讀和科學、歷史等迥異領域相關的書籍文章。
噢對了,有時還去研究硬派的軍事策略、實作香味撲鼻的食譜,
或是聆聽令人愉悅的搖滾音樂演變史,最近則擁抱質感滿分的美學與設計。

許多身邊親近的人不能理解我的做法,
有的霧裡看花說:「哇你好厲害」,有的則是直接唱衰說:這會讓你變得「不專業」。
但這五年我沒有想太多,還是依循我自己的想法往前走,
這個過程中卻也慢慢摸索出一條,有越來越多人稱之為「系統思考」的道路:
我許多的想法不再來自於「若A則B」的線性思考模式,而會因為根據許多的「常識」
去考慮每一個變項對於某件事情的影響,以及每一個變項之間的交互作用。

這種思考方式雖然有個「速度慢」的缺點,但卻也讓我深刻體驗到:
很多人文上的互動問題,並不是一道科學層面的方程式。
人文問題不會只有標準答案,相反的它沒有絕對的對錯,
而是有很多很多種的可能性,每一個人只是試著在有限的理性下,
去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決定,產生每一個結果。

文章寫到這裡,我大概知道自己對於前面那兩個「矛盾問題」的結論了。
對我來說,兩個說法都非常的正確:透過不斷的嘗試、探索未知,
去逼近自己的極限,去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有的人找到科學,有的人醉心於文史哲,有的人則是投身於商業的世界,
而我自己目前則是找到了「系統思考」這件事情,並且選擇了「商業」這個戰場,
而我認為「系統思考」正是我能力的發揮根源、是我可以盡情揮棒的專屬「能力圈」

我另一個崇敬的歷史人物,是美國建國先賢 Benjamin Franklin
身兼作家、科學家、外交官、傑出商人的他,很難明確指出他到底擅長些什麼,
但其實他真正擅長的,正是把「系統思考」的威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讓跨領域的知識彙集到自己身上,在各個領域出力、在混亂的年代中改變世界;
他也深深影響前面提到的巴菲特和查理,讓他們在投資上擁有超凡的眼界。

透過多重的嘗試,我才發現自己的能力圈在於「系統思考」
而未來我將繼續磨練這方面的能力,以應用在商業領域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選擇 MBA、未來希望深入研究創投的主要原因)
我想還沒找到自己大方向的朋友,可以先試著多多嘗試、找到自己能力圈所在,
而找到自己能力圈後,就多多專注於把這個能力磨練到極致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