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4的文章

商業分析師:投資什麼企業才能長期有效地打敗市場?

圖片
上面這張圖片是 Google 這 10 年的股價表現,從 2004 年開始投資的話, 到今天會讓你享有 934.21% 的報酬,相較之下,Nasdaq 指數為 126.09%、 Dow Jones 則為 61.45%; 而 Google 的股價表現一直都優於這兩個市場指數, 我們可以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投資人可以藉由投資 Google 享有長期的超額報酬。 那麼,為什麼這間公司可以享有超額報酬? 今天就來稍微簡單地談一下這個問題吧!

資料會說話:如何從公開資料中,推敲王品集團的事業策略?

圖片
就讀企業管理研究所的關係,會發現所有的報告最常給的問題, 通常是 「這間公司有什麼策略?」 像是行銷可以有行銷策略、 財務上也可以有併購策略、人力資源管理有策略......, 幾乎和商業管理扯上邊的,都有一個類似的「策略用詞」可以相對應。 雖然我覺得,這種「策略氾濫」的情況讓許多不是好策略的概念紛紛湧現, 所以你可以在 Google 找到 80,000,000 多筆關於策略的條目, 但裡面通常都是公司過去已經被研究過的「策略」,而非進行式, 更何況,大部分企業的策略如果真的那麼容易找到,那怎能發揮策略的優勢呢? 不過現在是個資訊容易取得的時代,因此我們還是有辦法從一些資料中, 推測出策略的影子,因此今天想和大家分享 「從王品的公開資料看策略」 一例。

泛經濟:服貿、經濟知識與政府的責任。

圖片
最近非常關心立法院前的 「太陽花學運」 ,也因為家裡就住附近的因素, 我可以幾乎每天都跑去現場坐下來,聽聽看大家都在談些什麼。 雖然我骨子裡是非常擁護經濟貿易自由化的,相信各國若依據比較利益原則貿易, 可以對整個經濟體系創造最大的效益; 而現在在學習企業管理、產業分析的過程中, 參考了很多的資料,我也相信適度的競爭下,是有可能逼出產業及企業的創新的。 但上面這些敘述,都是 模型中最單純的情況 ,是假設兩國對國際市場的談判籌碼接近, 而更重要的是,單純的經濟模型中為了要分析,把除了市場之外的因素都先拿掉了, 而在實際上在經貿關係中,政治、外交、環境、社會等因素都是必須考量在內的。

商業分析師:"Demand Creates Its Own Supply."

圖片
有讀過經濟學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今天的標題是 Keynes 的總經基本主張之一, 是對於 Say's Law: "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供給創造需求), 這個古典經濟學原理的反動。雖然今天想要講的東西和總體經濟學沒有直接的關係, 不過 Keynes 的這個主張、這句 「需求創造供給」 , 倒是被我一次次的 「曲解」 成一些在商業上頗有意思的想法。

商業分析師:時窮節乃見的 SONY

圖片
管老師:「好學生和壞學生在同樣艱困的環境中,他們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這學期因為考慮經濟的因素,以旁聽的方式參與了幾門很有興趣的課程, 其中一門是許久不見的、管康彥老師「現代日本企業經營」的課程。 由於這門課沒有課本、指定的教材,新聞報導&老師腦中的案例是上課的內容, 所以每一周我們都得準備一些跟日本企業經營相關的文章,參與這門課。 而上週剛好有幾位同學,都分享了日本 SONY 的危機&變革的嘗試,

資料會說話:背景知識是資料迷霧中的指南針(3/5 Revised)

圖片
前一篇 「邏輯思考的練習系列」的文章 中,我在最後一段曾經提到這一段話: 「......只要我們 擁有和資料相關的知識背景 、保持敏銳謹慎的態度, 就相對於其他自以為是的人,更容易發現資料背後的真理......」 在文章中我想強調的道理,是: 「資料(Data)進一步處理,才能變成有用的資訊(Information)。」 下面這張圖是今天(3/5)旁聽 Data Mining 課程時,老師 ppt 上的一張圖片, 這是 Fayyad 在 1996 年提出的資料處理流程,從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資料(Data)如何經過一連串的轉換過程,最終變成有用的知識(Knowledge): 不過今天我 Review 之前寫的文章時,上面藍色那句話,帶給我不同的思考。 我所思考的是:對,資料經過轉換可以變成知識,但往往這個轉換過程比講的還要難,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方式處理?」,甚至「需不需要處理」也不甚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