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4的文章

閱讀筆記:《好策略,壞策略》筆記 -- 好策略的先天性優勢

圖片
上一篇《好策略,壞策略》筆記 中,我們討論了好策略的意涵與核心, 由於今天的論述將會延續上次討論的內容,所以今天文章的開頭, 我們稍微來複習一下上次講到的幾個重點: 策略的定義: 「找出競爭雙方的不對稱,並產生相對優勢以扭轉局勢」 的過程。 根據上面的定義,我們可以找出 Rumelt 所謂 「好策略的三個核心」 : 診斷: 找出競爭時的關鍵問題,找出企業適合競爭的戰場 綱領: 根據關鍵問題,發展出具體的問題解決方向 行動: 協調眾多關鍵活動,使組織資源能聚焦在上述的問題解決方向上 新創事業更需要將策略思維貫徹在商業模式中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策略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產生優勢(Advantages), 而優勢來源在概念上不外乎兩個方向:一個是用強項(Strength)去彌補弱項(Weakness), 另外一個面向則是將強項運用在機會(Opportunity)上面,或是兩個面向同時發生。 換句話說,策略本身就是一個以強項抵弱項,或是以強項追逐有利環境機會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中的產出,就是前面一再提出來的相對優勢。

商業分析師:聯想、仁寶合資案(合併、收購&重整課程報告)

這是今天在吳啟銘老師 「合併、收購&重整」 課堂上報告的簡報檔案, 我報告的是聯想&仁寶在中國大陸的合資企業「聯寶」, 去分析這宗合資案背後的動機、策略、雙方的思維,以及最後的評價(未放上), 我把其中老師覺得「還能用的」內容給留下來、重新整理成現在分享給大家的版本: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下)

圖片
隔了超久,總算可以繼續寫便利商店產業了!但因為中間的時間隔太久, 我自己花了一點時間去看看 《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 到底寫了什麼東西, 不過也因此可以在今天這「下篇」的開頭,簡單摘要一下之前文章的重要內容。 》前情提要:台灣便利商店產業概況 「上篇」 我關心的層次在整個產業,聚焦 產業定義 、 結構分析與競爭因素 、 未來發展 : 產業定義: 根據日本 MCR 協會的定義,便利商店產業所販售的,是以食品為主的便利性商品,並且以連鎖的方式經營,目的是要滿足消費者的即刻所需。一間便利商店店內的產品品項約 3000 種,交易方式通常是顧客取用開架式商品,並且親自到櫃檯結賬。 產業結構分析: 從 Porter Five Forces Analysis 的架構中,可以看到便利商店產業有著相當奇特的結構 -- (1) 店數成長停滯且寡占的業內環境、(2) 相對弱勢的上游食品業者、(3) 考量地點方便性大於產品特性的下游消費者、(4) 因為物流&電商技術普遍提升,而創造的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威脅。 產業的競爭方式,不在於所販售產品的利潤率(因為差異化低,難以提高利潤率),而是高週轉率 -- 比賽誰賣得快、比銷貨速度。 產業競爭因素: 便利商店業者運作的核心,是每分店之間與總部所共同構成的 物流、金流、資訊流 網路系統,這也成為台灣便利商店業者在店數成長力有限的情況下,依然能因開發新服務而創造營收成長、並且更加優化其營運效率的關鍵成功因素。這個 「三流匯集」 的核心需要非常高額的資本投入才能複製, 使得規模經濟&範疇經濟變成產業競爭勝出的結構性障礙。 高額的資本投入,也成為目前便利商店業遲遲沒有新進者、產業結構維持寡占、以及大多是由大型食品廠向下游整合等現象的成因。 產業未來發展: 觀察台灣便利商店產業的兩大廠商 -- 統一超&全家便利商店的行為,可以發現產業目前的幾個趨勢:(1) 維持坪效水準下,推動 「大型店面化」 (2) 回應電子商務興起的現象,成為虛實整合中的服務終端 (3) 新增生鮮食品線,試圖取代超市的業務。 了解台灣便利商店業整體的產業結構後,我們正式的進入產業內看廠商的行為。 台灣便利商店業適合拿來做分析練習的原因,在於在這種寡占的結構下, 所要分析的競爭者大概只有統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兩家,而恰恰好的是, 目前也只有

閱讀筆記:《好策略,壞策略》筆記 -- 思考策略的意涵與核心

圖片
進到政大企研所唸書的這一年當中,發現商學院真的很喜歡談「策略」, 這表現在幾乎每一門課都可以變成「OO 策略」或是「策略性 XX」的現象上, 我們所閱讀和研究的商管書籍中,也都對於「策略」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和定義。 管理大師們對於管理學各有各的說法,管理顧問公司也有一套,實務界人士也寫一筆......, 這也造成我們這些 MBA 本來就有看不完的管理書、理解不完的管理理論, 而管理領域中,策略這種將需要通盤考慮、加以整合的學問則更複雜,更難理解, 學了各式各樣的模型和理論,卻仍然不知道策略到底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閱讀筆記:產業創新課程筆記 -- BMG 個案課前想法

圖片
分享一下今天產業創新的課程筆記(請見照片), 以及我們這組在課前討論時,我看完個案後寫的一些想法(不過這些分析不一定對): 》為何全球音樂產業過去一直都是為少數廠商所寡占?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讓音樂產業形成寡占環境的早期原因, 是錄音科技的專利保護,以及藉由專利保護的時間內,向下延伸音樂銷售通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