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商業分析師: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滿的工業電腦(Industrial PC, IPC)產業初探

圖片
很久以前就決定寫一篇文章來整理自己對於工業電腦(IPC)產業的認識與理解,不過礙於手邊正在準備雜七雜八的英文檢定啊、履歷表啊、CFA......之類的事情,只能每週一點一點地蒐集資料,慢慢完成這篇策劃已久的小文章。 直接進入正題吧,首先要了解一件事:IPC 是什麼東西?跟 PC 有什麼差異?

商業分析師:如何「從一到無限大」地分析一間公司?

圖片
上次 《如何「從零到一」地分析一間公司?》 這篇文章意外的受到歡迎,居然成了這個網誌開站以來點閱數第四高的文章!真是沒有想到這麼硬的內容能得到許多人的青睞,只希望這些我從眾多巨人們身上學習到的觀念,能對大家在「看公司」這件事上有一點點幫助。 回過頭來,今天想要更進一步討論上回文章的主菜、也就是上面這張概念圖所提到的 5 個「關鍵價值因子」、也就是 「哪些因素決定了一間企業的真實價值?」 : m:profit margin, 營業利潤率(獲利能力) T:asset Turnover, 資產週轉率(營運效率) k:cost of Kapital, 資金成本、風險(槓桿) g:growth, 成長率 n:number of years, 競爭優勢期間假設(護城河的持續性)

(Expected) 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的四個來源

圖片
前一陣子,我有在 Facebook 動態上 po 幾個「想拿來寫作的主題清單」,到目前為止大部份都陸續在規劃取材中,其中已經算是整理完成的就是今天要分享的這篇: 讓我們來談談股票的投資報酬率吧。

商業分析師:巨大 (9921.TW) 與美利達 (9914.TW) 簡易比較分析

圖片
最近看到 《2015 台灣 20 大國際品牌揭曉》 這則新聞,除了留意到這是 Interbrand 做的評比之外,當然也免不了去關注這個排行榜上公司的經營狀況。很有趣的是,雖然台灣股票市場的市值幾乎是由科技電子業給撐起來的,但真正能弄得出國際品牌、創造高品牌權益(Brand Equity)似乎非科技電子還比較多,在這個排行榜上也大約佔了 50% 左右。

商業分析師:如何「從零到一」地分析一間公司?

圖片
自從開了這個網誌、偶爾寫一些不負責任的企業分析文後,每個月都會有一些朋友&親人透過 email、LINE、碰面、Facebook Message...等方式,問問我對某些公司的看法。我個人很喜歡這個互動的過程,一來因為這些公司&產業通常都不在我的名單裡面、可以增廣見聞一番;二來這些互動與分析的內容,常常會變成下一篇網誌的不負責任內容,省去我想新議題的時間(哈)。

閱讀筆記:續《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要賺多少錢才夠?

圖片
先前針對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這本書所寫的讀後感 ,意外獲得滿多不錯的迴響,看來大家應該多少認同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幾個「致富」(雖然聽來俗氣)的觀念: 總結來說,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想傳達的「富裕秘訣」,其實沒有那麼難: 維持節儉的生活,將多餘的錢做長期投資、享受複利效果;更重要的是,多花時間與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充實自己的內涵。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賺多少,而是能為世界貢獻多少。 不過,上次的讀後感只談到了這本書想要傳達的 「觀念」 ,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會想要知道一件事:一個人要賺多少錢,才會被定義為所謂的「富人」?

閱讀筆記:《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與成功嶺的那些日子

圖片
「每件人事物再爛、再鳥,總會有可以學習的地方。重點是你怎麼看這件事。」 打開熟悉的 Blogger 介面,才赫然發現自己已經一個半月沒有寫過任何文章...作為一個發誓要認真寫文章的網誌作者,實在是滿失格的。 真的要準備個官腔的理由來解釋,那就是我正開始服替代役的旅程,而過去這一個月內,每天都和 155T 的弟兄們過著「異常規律且嚴謹」的生活,不論是在成功嶺的新兵訓練、還是在中壢環訓所的專業訓練,都不會有機會碰到電腦;而即使是前一陣子放假回家,也想不出該寫些什麼、只好閱讀別人寫的文章和專書了。 到了今天這個進入正式服勤階段後的第一個休假,我總算下定決心要「強勢回歸」,寫篇文章出來。我看到之前幾篇還沒完成的草稿,像是「如何分析一間公司」、「共享經濟OOXX」...卻沒有什麼想要繼續完成的感覺,你知道的,寫作就是要有一種衝勁。 倒是,腦中不斷地在重複播放那十幾天在成功嶺受訓的畫面。

商業短評:iCHEF 跑到 hTC 搶人少年事件簿

圖片
最近台灣科技業最重要的一則新聞,大概是 hTC 宣佈全球要裁員 15% 的事情,不過個人比較在意這個事件所衍生出來的花邊:新創公司 iCHEF 跑去 hTC 總部拉紅布條「搶人才」 的這則新聞。

平台商業模式對智慧資本投資及企業價值之影響 - 以台灣上市櫃資訊服務業為例

平台商業模式對智慧資本投資及企業價值影響 from Friedrich Chen 嗯,上面這份其實是我政大企研所碩士論文的口試簡報。 老實說,這份論文可以說是總結我碩士生涯的一份成果報告:從吳啟銘老師那裡學到企業評價、財務分析的功夫,從邱奕嘉老師那裡學到到策略分析、科技管理與平台模式的知識,從 Yahoo 以及早餐吃麥片的實習經驗中瞭解網路及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狀況。 寫論文的過程還滿幸運:除了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越來越喜歡這個研究主題,指導我的吳老師一直很支持我的碩論題目、也在過成功提供很多財務學上必要的支援!所以題目從初次申報到最後都一直沒有改變過,也有更多的時間去盡情探索網路業、電商業的產業動態。 雖然滿可惜,最終論文跑資料的時候沒辦法使用流量、關鍵字排名...等資訊服務業的特殊指標(資料無法確切蒐集之故),不過好在還是能用更具代表性的公開資訊,建構出非財務指標的「智慧資本變數」,並發現原來有很多資服產業的企業價值,是無法完全用財務指標衡量的!反而商業模式的選擇、人力與管理制度這些所謂的智慧資本變數,才是影響產業中企業價值的關鍵因素。下面擷取自我的論文摘要:     資訊服務業為知識經濟下的代表性產業,其企業價值的創造可以說完全來自於智慧資本的累積與影響,而對於台灣經濟而言,資訊服務業亦是新興的成長動力來源。       伴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近期資訊服務業中亦產生異於過去單方向進行軟體開發及推廣的平台商業模式(Platform Business Model),舉凡電子商務、線上遊戲、社群網站及通訊軟體皆在此範疇內,而根據 Chesbrough(2006)的開放式創新理論,平台型企業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亦能最快、最有效率達到創新的公司,擁有更強的競爭優勢。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資訊服務業中,平台型商業模式如何影響企業在智慧資本上的投資,以及如何影響企業價值。本研究以台灣上市(櫃)資訊服務業近 2012-2014 年的資料為樣本,利用追蹤資料迴歸模型(Panel Regression),控制公司成長面、獲利面、風險面及公司規模,並固定年份所帶來的時間效果,探討在產業當中平台商業模式對智慧資本投資以及企業價值的影響。 實證結果分為三個部分: 選擇平台作為商業模式,能帶來更高的企業價值,且顯著異於其

閱讀筆記:《V型復甦的經營》讀後感

圖片
《V型復甦的經營:只用二年,徹底改造一家公司!》 這本書從入手、到最近認真把它看完,都是一場場的「驚喜」。最初拿到這本書,其實是企研所班上在團購(好像是管康彥老師在推薦)、我跟著湊熱鬧去買的。 不過剛拿到書的時候只是隨手翻一番,就把他供奉在書架上的頂端(有一陣子還拿來墊高筆電用),然後這一整年的時間都沒有機會再把它好好看一看,一直到這幾天在整理書櫃、準備要把一些書拿去二手書店賣,想說「不看可惜」...然後才發現這本「不怎麼好讀」的書,有滿多值得參考的內容,可以跟大家分享。 《V型復甦的經營》是以日本知名企業「小松製作所」的子企業為藍本、所寫成的一本管理實務紀實小說,用說故事的方式去回顧檢討該企業面對經營不善、改革屢屢受阻時,是如何浴火重生的歷程,個人覺得整本書 讀起來,很像 MBA 上課在教管理個案的過程。

商業分析師:紡織股王儒鴻(1476)還值得買進嗎?

圖片
》投資決策摘要 中立。   預估 2015 年 EPS 可達 $13~$15,未來 12 個月之價格區間為 $370~$430,15% 安全邊際價格為 $365。 *2015-07-28 評價日收盤價為 $426.5

續・華研音樂(8446.TW)的簡易經營分析

圖片
華研音樂旗下的插畫師爽揪貊+迷路(圖片取自華研音樂官網) 差不多兩個月前,我曾經寫了一篇 《仔細讀完華研音樂年報後,發現的驚人事實》 ,談華研音樂這間文創公司的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過程中 獲得一些很有價值的迴響。後來一直很想找時間好好看一下華研的財報,不過過去這兩個月我一直埋首於碩士論文而無法動筆...不過,在這個通過口試後的這幾天,我總算有時間把過去五年華研的財務資訊做一些整理,也成為今天這篇文章的素材,可以用一些量化的資料與兩個月前的那篇質化文章做一些應證。

商業分析師:以策略行銷觀點看 Vanguard Group(先鋒投資集團)

圖片
有在碰基金投資的朋友大概都知道 Vanguard 這間「傳奇」的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 John Bogle 老先生是指數型基金的發明人、在他治理之下的 Vanguard 則靠著這些「追平大盤」的指數型基金產品,在過去四十年一一打敗其他主動投資的資產管理同業,一躍成為管理資產超過 3 兆美元、規模數一數二的公司。不過大概是 Vanguard 的產品讓金融業者賺不到錢吧,台灣沒有任何一間公司代理 Vanguard 的產品,想要投資還得自己去美國券商開戶。

商業短評:PCHome 的經濟利潤(EVA)簡易分析

圖片
昨天碩士論文口試剛結束(總算正式成為政大企研所畢業生的一員),一時之間這個週末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於是研究生中毒如我,竟然就這樣連上學校的 VPN、打開熟悉的 TEJ,開始抓一些資料......。好啦,其實是為了投資分析的需要,就抓了 PCHOME 的財報下來,然後順手建立了經濟利潤分析(Economic Profit)的 Excel 表格,弄了下面幾張圖表想跟大家分享分享。 簡單介紹一下經濟利潤好了:經濟利潤又稱為 EVA(Economic Value Added,經濟附加價值 ),相信有上過經濟學原理的朋友大概知道經濟利潤是什麼意思。和一般公司經營重視、報章雜誌上常看到的會計盈餘(Accounting Profit)不同,會計盈餘關心的是某段時間內,一個企業賺了多少錢,但是 EVA 除了考慮賺了多少錢之外,也進一步考慮投資人選擇該企業做投資標的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不只要賺錢,企業應該要賺「夠多的錢」,才能對得起把錢拿出來、放棄其他機會的投資人。

Poor Capitalist 投資備忘錄:2014 年投資週年備忘錄

http://the-kapitalist.tumblr.com/post/123099983885/2014

閱讀筆記:為什麼 6 月我都沒發文章,呵呵。

圖片
很久沒寫文章,就來說點最近在做些什麼好了。 其實最近一個月都在忙著把碩士論文給趕完,今天打開 Blogger 的後台才發現自己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發任何文章了!看來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論文上了(吧)?

P-Kap 投資備忘錄:5 張財務圖表,看宏達電(2498.TW)出了什麼問題。

http://the-kapitalist.tumblr.com/post/120937082395/2498

商業短評:仔細讀完華研音樂(8446.TW)年報後,發現的驚人事實。

圖片
圖片來源: 聯合新聞網 最近有《聶隱娘》不夠文創的新聞,就讓我想到&稍微研究一下華研 音樂(8446)這間經營不錯的文創業者,以及他歷年的年度報告 書。個人覺得他的年報對於音樂產業的挑戰及機會描述滿透徹,也詳 細說明了華研在華人音樂業界的競爭優勢在哪裡...如果是想要做 音樂相關文創產業的朋友,應該要好好讀一下這間公司的資料,滿多 值得參考的點。不過今天不想花精神去討論他的財務狀況,倒是想討 論他的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策略。 劃線版的年報在這裡 : http://bit.ly/1SBGnJS 先說結論好了,華研的競爭優勢、或者是說「護城河」在於: 規模經 濟 X 轉換成本 X 網路效果,這三者的整合。

商業分析師:NIKE 與 Under Armour(UA)的經營分析

圖片
「你買過 UA 的產品了嗎?」 這一兩年 Under Amour(簡稱 UA) 在台灣變得很紅:仔細觀察,身邊已經有不少朋友悄悄地變成 UA 死忠客戶,就連消費力不高的國高中生也開始穿戴 UA 的產品,證券市場也開始吹捧所謂的   "UA 概念股"  題材。2014 年九月的時候,1996 年才創立的 UA,更 打敗 1949 年就成立的 Adidas ,成為北美第二的運動品牌, 想必 NIKE 正在剉著等...吧?

商業分析師:B2C 電商的 8 大財務經營指標 -- 以 PCHome 為例

B2C 電商的 8 大關鍵財務指標:以 PCHome(8044.tw)為例 from Friedrich Chen 原本想寫一篇精煉的文章投稿到財報狗,但覺得好麻煩...所以乾脆做了一份簡報,分享一下我看 B2C 電子商務企業的幾個切入點,隨便抒發一下對於電商的看法。 分析 B2C 電商的經營本質,其實跟實體的通路商是一樣的:打造一個賣東西的點,向供應商買進存貨、賣產品給顧客,最後收錢&還款。只不過,一個在線上、一個在線下; 一個傳統上是到商場去逛然後抱回家,一個是按下確認後等X個小時後送到你們口。 實際上雙方有很多的差異。電商有著「輕資產」(固定資產比例較低)的特徵,資產的使用效率相對較高、折舊費用較少......但代價是你必須花更多的行銷推廣成本,去獲取使用者,再把使用者變成粉絲和客戶; 除此之外,你也必須時時面對和你有相同條件的新興電商,還有電子商務化的實體店家。 弄電商看起來很容易、成本很低,但其實只是成本悄悄地從資產負債表轉移到損益表去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幾個超大型電商,如 PCHome、Yahoo、momo 的競爭已經更上一層樓了:既然大家都擁有「輕資產」的特徵,那我反其道而行吧!去蓋物流中心、鋪自己的配送網路,這些在「重資產」的投資,最初只為了讓線上到線下的體驗更趨於一致,但現在卻隱隱約約形成了新的、用固定資產堆疊起來的進入障礙。 也有人從這波「重資產化」看到新的商機:表面上看起來,UITOX 只是跟著軍備競賽、讓旗下 ASAP 推X小時到貨的其中一員,但他的「品牌電商系統」更像是以提供快速物流系統作為核心、賣「物流軍火」給各個品牌,打造一個生態系統出來,走一條和 Yahoo, PCHome 不同的道路出來。 電商迷人又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做生意的本質沒什麼變化,但總是可以運用科技,生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出來。這個領域新鮮事永遠不嫌多。

商業分析師:普萊德(6263),當下唯一可以投資的價值股?

圖片

 》投資決策摘要 
 建議買進 。 預估 2015 年 EPS 可達 $4.0~$4.5 ,價格區間 $58~$61 ,目標價 $58.09 , 15% 安全邊際價格為 $49.37 。 
 * 2015-05-08 評價日收盤價為 $56.7 。

FBN:2015 年四月回顧

圖片
之前一直偷懶沒有好好幫網誌每個月的經營狀況做回顧,從今天這個五月第一天的日子開始做吧!首先,來看看這個月比較受歡迎的文章 Top10,清一色都是 「商業分析師」 這個類別(其實也是這個網誌的主力):

商業分析師:博客來上市的話,到底值多少錢?

圖片
不得不抱怨:博客來和 Yahoo 雖然都是台灣電子商務界的 Key Player,但是由於相對較缺乏經營年度報告書、券商分析師報告...等公開資訊、尤其是財務資訊, 使得我之前一直都只能去分析像 PCHome、商店街&剛上市的富邦媒這幾間公司, 難以拼湊出台灣這幾個電商巨擘的樣貌與經營狀況。

Poor Kapitalist 投資備忘錄:用 Google Trends 來預測股票市場?

http://the-kapitalist.tumblr.com/post/116714645755/google-trends-versus-stock-market

Poor Kapitalist 投資備忘錄:簡單實證《股市真規則》的盈餘能力矩陣

http://the-kapitalist.tumblr.com/post/116113207705

商業分析師:為什麼 Amazon 連年虧損,卻依然遙遙領先競爭對手?

圖片
好一陣子之前 寫過 Amazon 的發跡過程 ,以及她在早期在電子商務市場中一步步打敗對手的策略&商業模式,以及這些企業政策如何體現在 Amazon 的財務報表上...可以說是 Amazon 發展的「過去篇」。 這幾天我則是心血來潮,想來寫個「現在篇」:現在的她長得什麼樣子?可不可以從財務報表與公開的資訊中拼湊出一些 Amazon 目前的樣貌?為什麼明明過去 5 年中有 2 年虧錢,仍有 66% 的機構投資人願意持有 Amazon 的股票、市值依然讓價值投資人大呼不可思議的持續飆高呢? 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成長。

閱讀筆記:投資就像開車,《投資終極戰》是避免天天撞車的最佳指南

圖片
“不幸的是,大部分機構投資人可以打敗市場的基本假設錯誤。因為今天投資機構就是市場。交易所的所有交易中,超過95%由投資機構操作,投資機構操作盤外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比率甚至更高。 投資專家雖然聰明、勤奮,但是以整體而言,卻無法打敗自己 。事實上,因為積極管理成本的關係,投資經理人必須付出各種費用、手續費、巨額交易的市場衝擊成本等,投資績效一定會敗給整體市場,而且將來會繼續如此。” 《投資終極戰》(Winning the Loser's Game) 這本書可以說是「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的經典著作之一,作者 Charles D. Ellis 是耶魯大學前任的校務基金操盤手,用 16 年的時間將原有的 30 億美元變成 230 億美元,年複合報酬率高達 14%。

商業分析師:全家與義美的合作,聰明!

圖片
很久沒有寫個商業分析文,就從今天滿紅的 「義美與全家合作」 這個事件開始著手,順便聊聊很久沒談的便利商店,聊聊全家這一兩年的進擊,最後再聊聊全家與義美的合作。 》先來看看全家幾個經營數字吧! 雖然在分店數&營收規模大幅落後 7-11(見上圖 1、圖 2),不過這幾年全家便利商店好像行銷團隊大換血一般 ,一開始大幅進行店面翻修及擴大、 率先和 LINE 展開密切合作、推出 「全家在這里(小小店長)」 等推廣 活動; 產品面方面,則有人人搶著買的冰淇淋、最近引進的義美豆奶,然後是今天宣布自有品牌委託由義美製造......等。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圖片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前一陣子去看了 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這部電影,很愛 Harry 說的這句話:  “Manners Maketh Man(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不是單純因為身份地位、聰明才智等外在的事物使你變成 Kingsman,關鍵在於禮儀、忠誠、態度等時常被人忽視的價值。 然後,我想到了前一陣子去日本旅行時的發生的一些事情。

商業分析師:存貨週轉天數的分析陷阱

圖片
話說從1月25日之後我就沒有在寫網誌了,主要原因是最近實在過分忙碌,除了那篇進度緩慢的論文、 早餐吃麥片 的一些後勤工作之外,大家可以瞧瞧網誌右邊側欄的那個 Facebook 粉絲團「石虎抱抱」,沒錯,點下去吧!這隻石虎成為我最近的另一個工作重心,至於實際上的工作是什麼,之後有時間慢慢再跟大家分享做「角色企劃師」的心得感想。 很久沒有寫網誌的結果就是,這久違的第一篇網誌通常會變成「熱身操」,而既然這個網誌的主菜是「商業分析」,那麼自然要找一些最近思考的商業分析議題。於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存貨週轉天數」這個大家常用的財報分析指標。 如果有上過財務報表分析、甚至是更基本的會計學原理課程,通常會滿清楚 「存貨週轉天數」 是評價一間公司基本營運狀況的重要指標(詳情請見 《做生意,收到口袋裡的才是錢》 一文,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下面這張從 MBA 智庫百科截下來的圖片有簡單明瞭的定義:

商業分析師:試著用財報&親身觀察來分析 Zara

圖片
「商業模式分析,是一套質化與量化共舞的流程。」 這句話是我在寫這個網誌的時候,時刻牢記在心的寫作價值觀:少了質化的邏輯思考與經驗觀察,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就只是數字,沒辦法讓策略家做沙盤推演; 但少了量化數據佐證的質化論述(這也是我們這些逃避數學數字的 MBA 們最常被老師罵的點),講好聽一點是空洞無邊,講難聽一點就是 Bull Sxxt。

閱讀筆記:停利點是個奇怪的投資觀念

http://fred-the-investor.tumblr.com/post/108347464433

商業分析怪現象(1):把「成長率先高後低」當真理

圖片
Source:  http://merkadoservices.files.wordpress.com/2013/02/client-growth.jpg 不論是做投資分析、市場研究、產品開發......在預測銷售(或是盈餘)成長時,常常都會假設「先有高速的成長,然後成長率逐年遞減」,最後再去算一個複合成長率(CAGR)來代表這個企業、產品 or 產業產值的長期成長率,而這樣的假設用在「消費財」(如食品、FMCG)沒什麼問題,因為這些產品的採納特性大概就長這樣子。

商業分析師:快速分析小米模式 -- 不是只有高 CP 值、飢渴行銷而已

圖片
source:   http://technews.tw/2015/01/13/csmic2015-lei-jun/ 之前策創的期末報告在分析小米,最近 台灣一堆科技老人也在瘋雷軍 (請把舞台還給年輕人,滿腦子只有產品&空洞口號沒策略的下去吧),乾脆手滑一下來分析小米的商業模式。 (想知道小米怎麼玩行銷的?可以 參考《參與感》這本書 )

商業短評:當 Amazon 的股價上漲 170 倍,分析師該如何評價?

圖片
上面這張圖是 Amazon 從 1997 年上市以來的股價趨勢圖,到 2015 年最近一個交易日,她上漲了 170 倍。如果你是一個財務分析師,你該如何評價這間沒有本益比(因為處於虧損狀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