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



「錢不是賺來的;錢是省下來的。」 by 我的爸爸與他的爸爸


很高興看到《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這本書最近出了中文版《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久石文化出版,博客來介紹),隔了一年多再次思考這本書,有一些新的體會。

作者的研究方法是採用「歸納法」的邏輯,免不了會有存活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問題。然而我認為,儘管照著書中所描述的調整生活方式、不一定能讓你變有錢,但至少可以降低變得悲慘的機率;節儉的性格總是能幫助人們安然度過每一個景氣的低谷。
-----------------------------------------------------------------------------------------

這本《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是我前一陣子久違認真看完的一本原文書。最初是在綠角的部落格上看到他的閱讀心得而被吸引(每次看綠角的讀書心得就會在心中跑出「可惡!想買!」的購物慾望),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提到這本的精彩內容;之後又偶然在師父吳啟銘老師某門課的指參上看到這本,就覺得這本大概是非買不可了。

扯一大堆,先說結論好了:這本書大概是我看過最好的、能建立正確理財觀念的第一本書。大部份的理財書籍,都是從相當技術面的地方切入,教你怎麼買股票等金融商品開始,好一點的則教你做資產配置,更貼心一點的會教你怎麼記帳比較好...但這本書這些都沒教,作者們在這本書只告訴大家一件事:真正富有的人都是怎麼過生活的?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的兩位作者花了 20 年的時間研究、面訪 500 多名淨資產超過百萬美元的富翁,以及蒐集 10,000 多份高所得人士的問卷,以「歸納法」的方式去側寫這些富人們用錢的態度、生活方式、資產累積,以及他們對於後代的教育...等,進而去倒推「我要怎麼變成富人?」這個關鍵問題的終極答案。

研究的結果很令作者感到意外,也令我感到驚奇。起初,兩位作者往豪宅區跑、想要找到那群百萬富翁,結果卻只發現一群年所得雖然高、淨資產卻寥寥無幾的「假富翁」;轉過身來,才發現真正的百萬富翁卻藏在普通住宅區,白手起家的他們住在幾十年的老房子、開二手車、穿平價服飾、吃普通的食物...,過著異於常人節儉的生活...儘管他們的淨資產是周圍鄰居的好幾倍,從外表看來卻和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

怎麼會這樣?


或許因為媒體的影響,當我們一直看到名人藝人小開運動明星,買名牌、開跑車、住帝寶,久而久之會覺得一個人富有與否,取決於他花了多少錢在消費、擁有多少值錢的東西,並認為有錢人就應該是這種樣子。然而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倒因為果」的邏輯謬誤,不但認同了「有錢人都很會花錢」這基本假設有漏洞的論述,甚至還推理出「很會花錢的人都是有錢人」這種神邏輯。

即使這本書早已再版多年,但社會依然選擇性忽視「大部份富翁都過得很節儉」的鐵律,媒體則繼續報導那些具有新聞爆點的一擲千金行徑。想想看,如果只是報導超級富豪每天都穿著同一款衣服上班、開國產車代步、和大家一起擠經濟艙出差、到路邊攤吃陽春麵,這樣的新聞多麼無聊呀。

偏偏股神 Buffett、他的副手 Munger、Facebook 的 Mark,還有很多「真正的富翁」都如此「無趣」。你會發現:他們不需要依賴外在的消費來彰顯自己的地位,眾人乃是以他們「做了什麼事情?」來衡量他們的成就,無論是價值投資哲學、節儉的生活態度、知識與智慧的拓展、幫助需要幫助的弱勢、全世界網路的普及...錢財的多寡早已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如何改變世界才是。

對比之下,有的人則是以「我要賺大錢」來當作人生目標。為了賺錢,他們可以不擇手段,賣假油、過期食品、製造污染、搞血汗工廠...,而像這樣的人有了錢之後,就可以一副我有錢我是老大的姿態,去炫富、蔑視公民權利、以商逼政,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只會令人厭惡。即便他買下全世界,依然得不到他人的尊敬。正如綠角在部落格裡所說的:把錢從一個人的身上剝離,有的人依然值得景仰,有的人卻變成什麼都不是、連個人形都沒辦法維持。

總結來說,《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想傳達的「富裕秘訣」,其實沒有那麼難:維持節儉的生活,將多餘的錢做長期投資、享受複利效果;更重要的是,多花時間與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充實自己的內涵。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賺多少,而是能為世界貢獻多少。

》博客來介紹《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英文);《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中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