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分析師:存貨週轉天數的分析陷阱


話說從1月25日之後我就沒有在寫網誌了,主要原因是最近實在過分忙碌,除了那篇進度緩慢的論文、早餐吃麥片的一些後勤工作之外,大家可以瞧瞧網誌右邊側欄的那個 Facebook 粉絲團「石虎抱抱」,沒錯,點下去吧!這隻石虎成為我最近的另一個工作重心,至於實際上的工作是什麼,之後有時間慢慢再跟大家分享做「角色企劃師」的心得感想。

很久沒有寫網誌的結果就是,這久違的第一篇網誌通常會變成「熱身操」,而既然這個網誌的主菜是「商業分析」,那麼自然要找一些最近思考的商業分析議題。於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存貨週轉天數」這個大家常用的財報分析指標。

如果有上過財務報表分析、甚至是更基本的會計學原理課程,通常會滿清楚「存貨週轉天數」是評價一間公司基本營運狀況的重要指標(詳情請見《做生意,收到口袋裡的才是錢》一文,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下面這張從 MBA 智庫百科截下來的圖片有簡單明瞭的定義:



資料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存货周转率

簡單的來說:跟餐廳的翻桌率一樣的概念,存貨週轉率就是用財務報表上面的數字,回答「一年之內,我賣掉幾次存貨?」這個問題。如果你的東西賣很好,存貨週轉率自然會高; 而如果你用 365 天除以這個存貨週轉率,就會得到過去提過的、更有事業經營意涵的「存貨週轉天數」,也就是「我要花多少天才能把這批存貨給賣掉?」,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則關係到產品力、企業的營運資金狀況&財務狀況、甚至是供應商與顧客的調整...等。

有了這些對於「存貨週轉天數」的基本了解,在此準備三間公司近八年的該指標圖表,想要考考大家一個小問題:這三家公司(都是屬於科技業,和消費性電子產品息息相關),營運的狀況怎麼樣呢?只要回答「好」或是「不好」即可:


L 公司:存貨週轉天數戲劇性地快速降低,但這幾年似乎逐漸惡化?
A 公司:這幾年怎麼存貨週轉天數暴增啊?OMG 發生什麼事?
T 公司:好不容易存貨天數下降了,最近怎麼又開始惡化了?

通常大家直覺上會覺得,這三間都不是什麼好公司,對吧?事實上這幾間公司不但存貨越來越賣不動,連總營運天數都一路往上跑了耶,看來真的不是什麼好公司,對吧?

但是,

第一間 L 公司叫做大立光(3008),在這五年給你 500% 的市值漲幅;
第二間 A 公司叫做華碩(2357),台灣碩果僅存的消費性電子品牌;
第三間 T 公司叫做台積電(2330),毫無疑問,是台灣當今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公司。

如果你剛剛直接認定「存貨週轉天數增加=公司經營狀況轉壞」這個說法,那麼你很可能就跳進這個商業分析上的陷阱了!

任何財務比率的計算、包括存貨週轉天數在內,都必須和產業的平均&領導廠商做比較,才能從中產生意義。舉例來說,拿做通路的廠商與科技業的廠商做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兩者的產業結構不同、產品販售的方式也有非常大的差異:通路商追求的是存貨的快速流通、越來越短的存貨週轉天數; 而電子業這幾年則面臨了說變就變的終端消費者需求,從上游供應商(如台積電、大立光)到品牌商(如華碩)在備貨上,難以像過去一樣等到訂單才開始從原料生產,而是先試著將部分的元件模組化、變成會計上的「半成品存貨」。如此一來,存貨必定會有增加的情況,也必然導致存貨週轉天數的增加。

而這一點是產業所面臨的共同現象,也就是說產業平均的存貨週轉天數都有上升的趨勢,如果光是看一間公司的存貨週轉天數增加就「錯殺之」,那麼只是暴露自己在商業分析上的盲點、陷入「以數字分析數字」的謬誤而不自知。理想的商業分析流程必須時時保持警惕,了解單純地將數字計算出來,而未去探究數字背後的成因是相當危險的事情,唯有將量化的數字(財務報表分析)、質化的事實(產業的脈動與變化發展、公司的策略運作邏輯)兩相整合思考,才能避免無謂&愚蠢的錯誤。

話說這也是 Howard Marks 所說第二層思考的一種應用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