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4的文章

閱讀筆記:《好策略,壞策略》看連勝文敗選與柯文哲策略

圖片
幾乎沒有在這個網誌上提過政治議題,不過今天是 11 月的最後一天、也是台灣政治史上新開始的一天,嘛,也破例來談一下吧。或許之後有更多的機會,用商業與策略的觀點討論政治與政策方面的議題,讓台灣變得更好。 昨天晚上,11月29日,台北市迎來重大的改變:我們擺脫這近 40 多年來台北市不是藍就是綠執政的困境( 大部分是國民黨執政 ),迎接無黨籍的柯文哲先生做為我們的市長,個人認為這是社會環境變遷的結果,也是 一場新政治實驗的開始。我不知道柯文哲市長上台之後的這四年會變得怎麼樣,所以現在還是一種戒慎恐懼、站在持續監督的立場來檢視之。

閱讀筆記:一些個案討論課的經驗與感想

圖片
原本這篇想要這個學期結束後再寫的,不過我真的怕到時候自己忘記而遺憾終生,哈哈。今天不談商業分析、不寫商業短評、也不評論我看了哪本書產生哪種心得,卻想說一下關於這學期滿感恩、覺得自己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在邱奕嘉老師「策略創新」的課堂上,遇到一群願意用心投入在個案討論的團隊夥伴們。

商業短評:違反常識,以慢打快的小米手機

Post by 陳子恩 .

商業分析師:再論 Porter 五力分析(下) -- 五力分析的四大罩門

圖片
聲明:本 文章絕大部分整理自政治大學商學院科管智財所邱奕嘉老師「策略創新」的課程講義,輔以  Michael Porter 的相關著作,以及湯明哲老師《策略精論》等書籍作為補充內容,並且用我自己的語言做重新整理。 前幾個小時我搞定了 《再論 Porter 五力分析(上)》 ,帶大家重新檢視了一遍五力分析架構的緣起&內涵,接下來我要把重心放在討論這個產業結構分析工具的四大限制。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最後所提到的,我歸納五力分析的四大限制有:(1)動態限制、(2)微觀限制、(3)第N力限制、(4)多邊市場限制。以下一個一個來討論:

商業分析師:再論 Porter 五力分析(上) -- 了解真正的五力分析

圖片
Source: http://i.huffpost.com 聲明:本 文章絕大部分整理自政治大學商學院科管智財所邱奕嘉老師「策略創新」的課程講義,輔以  Michael Porter 的相關著作,以及湯明哲老師 《策略精論》 等書籍作為補充內容,並且用我自己的語言做重新整理。 前幾天在 Facebook 上面,經由 "Crowd Sourcing" 的方式,選出今天網誌要寫的這個議題: Michael Porter 五力分析「真正」的限制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有點像是之前 《Porter 五力分析到底能不能用?》 的續集:第一集的目的是在駁斥幾個報章雜誌常見的 3 大誤解,包括:「五力分析的結果就是要競爭」、「Porter 公司倒了,他的理論有問題」以及「Porter 競爭理論等同於五力分析」。 但即使反駁這些誤解,並不代表 Porter 的理論是無堅不摧的(反正我也不是 Porter 崇拜者),1980 年代發展的這些理論,在當今確實有不適用的地方、難以解釋現在網路時代產業的狀態。而如果要更進一步將這些理論運用在企業實務上,大家更能夠發現理論和實務之間有不小的縫隙產生; 如果再加上我們這些學藝不精、搞不懂理論限制的 MBA 一用,縫隙恐怕會一鼓作氣變成鴻溝,然後公司又很相信我們這些「秀才們」,哇,肯定悲劇。

閱讀筆記:《策略是什麼?》 -- 談策略定位、西南航空與 Walmart

圖片
最近大量使用策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這個由 Michael Porter 在 "What Is Strategy?" (點我看 HBR 的中文版) 這篇策略經典文章裡面的「文眼」,但其實有很多朋友還不太明白到底什麼是策略定位,所以今天這篇短文想簡單整理一下策略定位的意涵,以及舉幾個上課聽到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所以什麼是策略定位呢?在 Porter "What Is Strategy?" 這篇文章裡面曾經提到,所謂的 策略定位指的是 「 企業執行與競爭者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與競爭者類似的活動。」 用更白話的語言來講,一個企業的策略定位要回答的是「我跟競爭對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只單純就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來討論,更強調企業營運活動之獨特性。

商業分析師:Netflix 如何擊潰百視達(Blockbuster)?

圖片
有看過這幾年超級成功的美劇 紙牌屋(House of Cards) 嗎?這是一部由美國最大的線上影音服務業者 Netflix 所製作的美國影集,根據 Inside 這篇文章 《Netflix 是如何用大數據捧紅「紙牌屋」的?》 所述,Netflix 在製作這個影集的過程中,運用 Big Data 的相關技術去抓到觀眾的喜好與需求,先不論這樣的做法是否會破壞掉影劇的那種神秘感,但至少紙牌屋成功地抓到觀眾的胃口,並且也在商業上獲得大大的成功。 當然,也因為紙牌屋的關係,過去大概只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網路創業圈的人、或是對於網路產業有興趣的觀察家才知道的 Netflix,現在也應該有更多人認識這間做影音服務的網路公司了:目前 Netflix 是美國實體 DVD&Blu-ray 的最大出租業者,而在影音全面數位化、網路串流正夯的此時此刻,Netflix 雖然還沒拿下全球第一,但也處在領先集團中。 看到現在的 Netflix,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她是創辦人(兼現任執行長)Reed Hastings 在某個夜晚,因為 忘記還《阿波羅 13 號》 、要被百視達罰 40 美元逾期金的產物......而百視達收下這 40 美元逾期金的代價非常非常的高,是換來 Blockbuster 這個全美、甚至一度台灣滿街開的影音出租店,徹底的被擊潰、化為商業世界的海泡,並成為全世界 MBA 一定會知道的案例。

閱讀筆記:《非常潛力股》閱後卷壹 -- 投資企業價值與策略思維

圖片
Warren Buffett: "I'm 15% Fisher and 85% Benjamin Graham."(1969) 【為什麼寫?】很久以前看完了《非常潛力股》這本由 Philip Fisher 所寫的投資經典,相較於 Benjamin Graham 在《證券分析》和《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偏重在財報解讀&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等偏向「投資技術」面的內容,《非常潛力股》倒是花比較多篇幅在談「偉大、長期獲利企業的特徵」。 既然是在談「企業」,那麼企業怎麼做生意、也就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分析與解讀就變得滿重要了,而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會和「策略」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分析商業模式與策略,又是本人所學、平日所寫,想找這個機會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這本《非常潛力股》時,和策略學問的連結與對話,同時也整理出我自己的投資思維:如何看產業、如何找到好的公司、如何觀察這間公司是否有好策略?   今天第一篇就來談投資公司的「成長價值」與「策略」之間的關聯。   開頭這句話是投資大師巴菲特先生的名言之一,說明了他投資哲學的兩大來源:他大部份還是傳承自 Graham 的 「買便宜=高報酬」 價值投資觀念(找出企業的真實價值,然後買低賣高),以及揉合一些來自於 《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作者 Philip Fisher 重視的 「買偉大公司」 之成長股概念。簡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它兩位老師的融合: 用便宜的價格,買進偉大公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