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dy Business Note]「科技是一種創新,但不是全部。」




台灣、香港、中國,
共構成投資人眼中的
大中華區,
三塊地方
都有自己的特色:
中國擁有市場、原料、
龐大的消費能力,
香港是全世界最容易
融資投資的
金融中心之一,

那麼台灣呢?

很多國內的知識分子說我們擁有科技和創新的能力,
也有不錯的工程師和頂尖的技術,
嘿,看看我們的TSMC,我們的鴻海,我們曾經的hTC......

,沒有錯,但那是近三十年發生的事情,
會變成今天表面的繁榮,
其實是當初IBMfast second mover策略中,
美麗又短暫的錯誤以及時空巧合,賦予我們一張又一張的代工訂單。
隨著產業轉型,傳統電子代工的時代走已遠去,
中高階代工的優勢也早已被先前的中國,今天的越南緬甸給取代,
如同之前寫過的文章一樣:我們正卡在不斷下移中的微笑曲線最底端。
如果台灣的經濟成長是一張損益表的話,
那我們今年的毛利率就跟剛剛所說的曲線一樣,嗯,有學者喊到1.5%
這間公司,這個國家的產業,還真的是典型的成本導向。

科技,確實是我們曾經的優勢,他給了我們過去的經濟繁榮,
但事實上因為台灣幾十年來的發展,
很多人就此把科技上的進步,當作是「創新」,
如果有仔細看過Drucker的「創新與創業精神」,
會發現他在書中嚴厲地,
端正讀者「科技創新<=>創新」的若且惟若錯誤概念。
他基本上使用J.B.Say的定義來說明甚麼是創新:

「將資源從生產力較低的地方轉移到生產力較高及產出較多的地方。」

循著這個脈絡會發現:科技並不等同於創新
任何能增進生產力的過程都稱之為創新;科技只是創新的一種方法
書中提到的創新很多都不是科技公司的創業,
反而是老公司老產業透過管理方法的改進,提高生產力以及利潤,
甚至一個國家透過社會安全制度讓人民更安全更舒適等,
都是創新,都是增進生產力的一個過程。

我們台灣人太常依賴這些曾經讓我們成功,但錯誤的創新概念了,
所以很多人認為創新不甘我的事,所以不少人有下面這種想法:

「喔,創新創業喔,那是念電機的人要做的事情。」
「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啊,當公務員有多好。」
「照著老闆上司的話去做就好囉,反正有薪水可拿就好。」
「社會救助?等我有錢再去做吧。」

習慣上一代努力帶來的和平和富庶,我們就好像在溫水裡的青蛙,
當逐漸被南韓超越、自己經濟景況嚴峻,只是羨慕他們有多好,
卻不曾試著自己做出點甚麼改變、讓自己具備真正的「創新思維」
僅僅是仰賴著科技大老、政府、知識分子來拯救自己,
若沒有整個國家動起來,讓「增進生產力」變成第一要務,
遲早我們羨慕的不再只是南韓和中國,很可能會變成越南和緬甸。

或許,就跟「被史丹佛退學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事」文末所寫的一樣:

"台灣最差的日子還沒有來臨,唯有當每一個短期的救命仙丹都失靈以後,
台灣人才會痛下決心進行根本徹底性的改革。"

創新,不能再仰賴科技業了,請從身邊開始做起,
因為真正有效的創新是「社會創新」,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生命的創業家:

是學生,就試著從背書變成讀書,拷貝知識變成理解知識;
是上班族,就改進自己做事情的效率,檢討自己的做事流程;
是公務員,就幫民眾多著想多思考,怎麼樣才能讓百姓過得更好;
是老闆,就多想想怎麼讓員工更開心工作,怎麼營造一個發揮創意的空間;
是國家領導人,我們期待你讓上面這些事情,透過你的遠見來發生。

天佑台灣,願我們都能培養創新思維,一同度過這些難關,
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新一代的國家主人,所肩負的使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