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分析師:從企業角度重新思考《炒飯與醬油》。


Mr. Jamie 大今天發了一篇文章《品味:炒飯與醬油》

主要在評論最近媒體在炒的「鼎泰豐炒飯 醬油加五十元」這一條新聞。
Jamie 以創業家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主要是從「成本v.價值」這個切點出發,
文章內則先從廚師的立場去思考、推理這整個流程的運作; 文末則站在比較批判的角度,
去點出消費者心中潛藏的「成本觀」,並不是一個好的、可以創造價值的思考方式。


我自己基本上滿同意這樣的想法,
整篇文章的邏輯也還算合理,但我認為除了從批判「消費者」立場的「成本v.價值」,
這個角度分析這件事之外,看待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呢?
假如從企業組織的運作,包括組織文化&經營管理層面而言,可以有什麼樣的想法

。組織文化層面:從經營者的執念、鼎泰豐的經營原點檢視之

以我回頭去思考鼎泰豐的原點:「人」,到底提供了什麼線索?
在這裏或許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訪談聽來的鼎泰豐小故事。

我想到去年先修國企管、做期末訪談報告的時候,
曾經非常幸運地、因為學長的關係,有機會訪問到鼎泰豐的前任高階主管,
他跟我們聊了非常多鼎泰豐的大小事情,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訪談中,
對於鼎泰豐楊老闆的描寫:對於品質這件事,有著強烈的執著與意念。

老闆的執著,其實或多或少代表了整個鼎泰豐的經營理念、組織文化,
從訪談中我們得知:雖然看起來鼎泰豐積極地在全球展店,
但事實上鼎泰豐的經營路線,是以一個飲食界的「精品名店」思維出發,
就連當初開第一間分店,楊老闆也是掙扎許久、百般推託,
最終禁不起加盟廠商的拜託,才允許將第一個經營授權開出去。
不過,儘管開了授權的先例,楊老闆依然非常在意每一間分店的「品質」,
除了要求開店前長時間的嚴格訓練外,甚至楊老闆自己都會「突襲檢查」分店的狀況。
即使鼎泰豐開始走向國際化,他還是選擇他最信任的業者,以細心呵護品牌。

鼎泰豐的出發點,和王品集團是不一樣的:
後者是將「連鎖」、「大眾服務」的策略發揮到淋漓盡致,
但鼎泰豐一直都是以美食界的「工匠精神」為基礎,
即使是像實際店鋪的帶位、奉茶...等,都是圍繞著將「產品和服務做好」的核心,
楊老闆也不像王董一樣常出現在螢光幕前,即使鼎泰豐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比王品更高。

果消費者把鼎泰豐當作是王品,那會有今天這樣的新聞,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你怎麼能要求一間米其林評薦的名店改他自己的配方?還去加料?」

這樣的行為,其實對於這間店、廚房團隊而言,是一種非常不尊重的表現。
這種說法其實也某個程度呼應了 Jamie 談到「成本v.價值」的解釋途徑,
而如同一開始所提,Jamie 是站在一般消費者的「思考方式」來看這件事。

,我也想起很久以前去義大利旅行、到了當地不錯的餐廳用餐時,
請服務生拿Tabasco時,那種不解、尷尬、甚至有點不太高興的表情了!

。經營管理層面: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上......?

這整件事情上,鼎泰豐完全沒有問題嗎?都是消費者素質低落的關係?

不盡然。

面上,這是一件鼎泰豐面對顧客要求做出回應、但之後又取消該政策的行為,
但這背後多多少少暴露了幾件鼎泰豐在企業經營上的一些問題,先天&後天的:

1.「加料」的兩難:

泰豐一直堅持的名店思維,帶他走到全世界的舞台高度,
不僅廚師備感驕傲,也成為其店鋪擴張的最強原動力。

不過在擴張之後,其不得不面對、並管理連鎖經營體系,如果要走連鎖,
那勢必得對於「加料」等問題妥協、最終成為「大眾的鼎泰豐」;

如果要繼續強勢地當一間又一間的「名店」,
固然可以保存品牌價值,但畢竟鼎泰豐已經不是像好窩咖啡這樣,
可以個性十足嗆聲的單店,而是分店遍佈海內外的業者,
多多少少得在意消費者的觀感,和勢必經過媒體放大的流言蜚語。

此外,想要針對「名店」做大幅度的規模化、傳承,也有其結構上的問題存在,
楊老闆的接班人能不能繼續擇善固執?店鋪訓練的嚴謹程度能否維繫百年?
還是說等到這一代的經營者逐漸凋零,鼎泰豐這個品牌就會消失了呢?

這些,正是「加料」的兩難情境。

2.「成本」的問題:

「加料」的兩難鎖定在鼎泰豐怎麼看待自己,

那麼回到需求端這上面,又是怎麼一回事?
在思考這部分的時候,我腦中蹦出了好幾個問題,分享給大家一起想一想:

  • 數量問題:想要「加料」的消費者占 相對/絕對 多數嗎?
  • 頻率問題:這些想「加料」的消費者是路過的遊客?還是老主顧?
  • 影響問題:他們的影響能力,有如此巨大?讓「名店」做出扭曲的政策?
這些問題因為目前還沒有掌握到好的資料來源,我還沒辦法得知;
但從鼎泰豐事後的做法來看,顯然他們應該是仔細的衡量過做這件事情的成本利益,
我們得知道:像「加料」這種正常程序之外的事情,其實無形間增加了不必要的浪費。

例如為了讓一盤炒飯多加一瓢醬油、同時維持色香味的平衡,
這中間耗費的時間精力,都可以讓廚師多做一盤正常程序的產品了。
為了應付這個意外狀況,業者可能得面對更多直接成本、更多其他顧客的抱怨、
比原先已經很低但還要更低的翻桌率......,這些都是做這件事情得付出的「成本」。

3.「品牌」與「4P」的協調性:

「協調性」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因素:

你不會期待一個穿英國三件式西裝的人,
整天蓬頭垢面、嚼檳榔、滿口髒話吧?我們會說:這樣一點都不協調。

同樣的,對於一個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企業而言,品牌(人),
應該也要和他的 4P(Product, Price, Promotion, Place)(衣服),
兩者要相互搭配協調吧?就如同你不會期待在夜市路邊攤、穿著坦克背心的大叔、
用一客 100 多元的價格,提供給你頂級的法式鵝肝醬與羊排不是嗎?

品牌與 4P 的協調一致,應該比較有辦法找到「企業想要爭取的顧客」
但假如兩者之間有不協調的情況,那很可能會招來「企業不想要的顧客」,
所以我個人認為,排除掉「顧客素質低落」這個因素,
那麼,鼎泰豐很可能是碰到類似的問題了,例如可能是價格無法反應價值?
可能是店址選錯區位?可能是訊息都刊載在不當的媒體通路上?
這都是值得去進一步分析和思考的方向。

4.「決策程序」:過度反應?

後一點,

我們或許要檢視鼎泰豐是否對於這個事情有過度的反應?
從客訴開始,到中間做成加料要加價的決策,到最後又取消這個行動,
整件事情客觀地來說,有點像未經審慎思考、過度反應的決策流程,
並且這個有點像鬧劇的過程中,鼎泰豐對於突發事件、公關危機處理的流程,
我自己對其能力是抱持著一個非常質疑的態度。


以上,就是我對於「炒飯與醬油」事件的淺見,如有謬誤大家就來一起討論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