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dy Education Note]「我愛,師大附中」

一直都很愛我的母校:國立師大附中

不只是因為她有台北市應該是最大的藍天,
有五月天,嗯,還有滿多政商學界大老,
不只是因為她有最棒的社團活動,
不只是她最自由的學風、學生擁有最大的自主權,
如兄弟姊妹家人一般的師生關係......
相較於很多高中,附中的特別之處在於:
「允許學生很多犯錯、實驗的自由空間。」
我常常跟盈穎說,並不是因為你資質適合附中,才進附中,
而是你進來之後才開始變成附中人,這所學校就是這麼奇妙,
不論你國中成績多強還是多弱,
三年之後,不管你考到哪一所大學,
多少都會變成比同屆更會「挑戰現狀」、「獨立思考」的附中人。
師大附中甚麼都生得出來,學者、政治人物、商人、科學家、建築師,
就是不生只會念書、只會背誦的畢業生。
這,就是為甚麼我最愛這所學校。

「因為她很特別,她的愛是對自由的接納,而這份自由讓我們解放。」

甚麼今天要說這些呢?

最近看到不少大人物談產業和人才。
包括張忠謀和施振榮兩位科技大老,也在國科會的會議中,
對於國家競爭力下降、高科技人才外流等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
除了提到目前產業內「不缺高學歷學生,但缺創意創新人才」的現象,
他們也談到對於年輕一代人才、未來環境的看法:
施振榮認為是台灣沒有提供足夠的舞台給新一代的年輕人揮灑,
張忠謀則認為年輕人還沒有調整好足以站上舞台的能力,
兩個大老的說法都很有道理,但也都不完全對,
畢竟,這是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
台灣人若沒有適應新產業環境的能力,產業很自然的不是外移、就是找外籍員工;
產業外移了、找外籍員工了,自然就會排擠到台灣年輕人的舞台,
舞台看不見了,年輕人怎麼會知道要去培養適應產業的能力?
再說,這場會議被媒體呈現的很像是閉門造車:
我們似乎只能看到兩位科技大老的相呼應,
卻沒能看「教育」、「年輕人」的意見在會議中激盪,
我大概可以預測,不論政府開了多少次的論壇、會議,
沒有跨部門、跨領域的相互溝通研討,
大人物們仍然會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思維。
結果就是:維持現狀,誰也不用得罪誰。

怎麼辦?

我從Sir Ken Robinson<<讓創意自由>>一書中,導出一個結論:

「歷史上的每一次創新都源自於不同領域的相互接納與衝撞。」

唯有讓多元的意見同時存在、並受同等的重視,這些領域才有辦法相互接納,
才能站在同等的立場辯論,導出不同於以往的創新成果。

不可否認,台灣的社會因為歷史發展的緣故,很現實,
「對現在有用的才能留下來」源自於祖先的生存法則,
這種務實的心態創造了過去的經濟奇蹟,
而背後擁有「學術」和「技術」的平衡教育體系。
但今天台灣逐漸走向要求創新的知識經濟,
也看到「學術」教育投入快速的上升,
仔細看,大家念的都還是「有用的學問」,電機機械商學......等,
可以真正激發創意心靈的文學藝術音樂哲學,
還有作為研發原動力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科學,
被丟在一旁歸類為「無用的學問」,
「技術」教育雖然是「有用的技術」,
但現在被社會認定為問題少年少女的收容所。

回到初級教育體系看看:
為了擠入「頂尖」大學窄門,征服「背多分」的短期記憶考試,
促使家長也送孩子們早早進補習班、心算班來「贏在起跑點」,
這些舉動或許可以幫助孩子在短期的考試成功,卻沒辦法幫助他思考事情,
我看過很多學生,成績頂尖,卻不會做家事,不會幫助其他同學,
作業忘記帶就打手機叫爸媽送來學校,不如己意就耍脾氣,而這種情況逐年增加。
我很敢肯定,這樣的孩子一定會上建中北一女,一定會上台成清交政,
但,我也敢肯定,這樣的孩子並不能善用這些資源,領導我們的未來。

結來說,我們的社會總體價值觀不鼓勵會思考、會批判的人,
越是享受豐沛資源的學校,越是吸引「背多分」制度的勝利者,
結果製造出很多會背、但不會思考和自我批判,更不可能創新的人;
企業和政府雖然說我們要的是「創意創新的人才」,
但終究接納不到、也無法接納真正有創意的人,
因為他們「沒有碩博士學歷」、因為他們「不知組織規範為何物」。
然後,世代交替,這種模式完整的複製到社會上,
變成大企業的高層、變成政府的各單位各部門,
當一個又一個周邊國家超越台灣時,換了一批人開會,
但換不掉承載舊思維的腦袋。

因此,真正的創新不是像工業時代一般,
將專業技術磨練到極致,在大老聚會中各說各話,
而是存有一個夢想,再探究並思考事物的本質,
不同意見的相互衝撞激盪,整合出一個又一個創意,
透過工商業領域的手,變成創新。
這需要政府的魄力、企業的巧思、民眾的自我反省,
換言之,不只是個別領域的創新,社會也要擁有創新的思維,
因此,我們要變成一個懂得思考的社會。


到一開頭的附中。
我們班上大部分的人,
都進了台大政大的學校,
但也有一位跑去唸了建築還是設計、
一位跑去唸了音樂、
也有人自願跑去念軍校。
以全校來看,
附中有好多人去唸了科大、藝大,甚至出國念書,
各班各社團也開開心心的主動將每個人的名字貼在南穿;
即便當年沒考到想進去的學校科系,
附中還是有很高比例的人選擇再戰一回,為的就是追逐自己的夢想。
因為附中人不懂得甚麼是妥協,附中人從不把升學率當一回事。
不論你是高一小將、高二騎士、高三大將。
附中人只知道:我要的是什麼。然後勇敢的去做。

這,就是附中。一所鼓勵我們每個人思考、創新的學校。
我敢很驕傲地說,這個社會需要多一點的附中,
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鼓勵更多的思考和創新。

「因為她很特別,她的愛是對自由的接納,而這份自由讓我們解放。」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如何「從零到一」地分析一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