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N]【社企與社創專題】「萬事皆可達,惟有情無價?」


在這個MBA的第一學期,我有機會到政大科智所的課堂上,
選修溫肇東老師的「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這一門課。
過去這近一年親身參與創業的關係,也開始關心越來越多人提及的「社會企業」,


並試著看能不能從學術環境中,更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企業的本質。
所以我大概每週會 Po 上這門課的一些課前閱讀心得,分享給大家:


這次在預讀課程資料的時候,發生了一點小意外:

原本我以為要依照課程大綱上的進度,
閱讀《錢買不到的東西》的第三章“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
但因為後來助教公佈了更新的資訊,
才發現原來真正要念的是《邁向目的之路》的一部分章節。

雖然這中間有一些小誤會,但我個人認為滿幸運的是,
可以有機會把兩本書的指定章節都看過,
也因此可以在本週的課前閱讀作業中,談到一些關於這兩個指定閱讀資料的心得感想。


們看的是本書第三章 <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 這篇文章。

不過要講這篇文章之前,必須先搞清楚《錢買不到的東西》這本書在講些什麼。
本書的作者桑德爾在這本書當中,主要想和大家討論的是一個基本命題:

「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貨幣化?」

全書一共討論了五種在「貨幣化與否」上有所爭議的議題,
包括插隊、獎勵、生死、命名權,以及本週指定閱讀的議題:友誼和學問。

在這個章節當中,作者用「道歉」和「送禮物」:
這兩件我們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為開頭,列舉出一些當前社會上確實發生的案例。
在討論「道歉」的這個議題時,作者舉出在中國有一間公司,
專門從事「替委託人道歉」的業務:假如僱主得罪了一個人,又不想親自去道歉,
只要付一筆錢,就可以使用這樣的服務。

先不論這樣的生意是不是能夠做起來,
但有趣的是:有這樣的公司存在,就代表這個社會上的確有這樣的需求存在,
並且有供需雙方願意協調出一個「道歉」的價格。

但是這樣的「道歉」有意義嗎?而重點更應該擺在:道歉的接受方願意接受嗎?

我們用常理來判斷,
這樣的「道歉」行為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甚至讓接受「道歉」的那一方更為火大),
然而這樣的行為居然也能貨幣化、在市場上定出一個價格。
我們一邊覺得荒謬的同時,卻也看到了「錢不能買到所有東西」的頭一個反例。

作者另外一個例子,則是「送禮」這件事。

在這邊文章的篇幅中,
桑德爾拿一兩位經濟學家對於「送禮」這件事的看法作為起頭:
經濟學家會認為送禮這件事情是毫無意義的,
當你花了錢去購買對方並不覺得好、對方覺得同樣的價錢可以買更好的東西,
那麼這樣的交易是無謂的浪費、是沒有效率的表現。
因此他們認為與其送禮,不如送現金或是現金券
這才是讓市場具有效率、不至於浪費的最佳安排。

但是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怪怪的」。
假如今天過情人節,另一半拿著一疊鈔票交給你,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至少對一般人而言,會覺得對方「很奇怪」、「怎麼這麼沒有誠意?」
即便這些金錢的價值等於甚至超過「利物」的價值也一樣。

這種「怪怪」的感覺,其實就是經濟學家們看不到的、
無法貨幣化該價值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心意」
當我們試圖把「心意」給貨幣化、給標上某個價格時,「心意」的價值將變質、朽壞。

同樣的,作者在整本書就在討論:
當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標上價格、貨幣化,是否現有的社會秩序、倫理將分崩離析?
固然我們似乎感覺到「錢可以買得到很多東西」,
但錢是否能買到親情(思考看看:《華爾街:金錢萬歲》最後一幕的問題)、
買得到真心的原諒(道歉公司?)、買得到眾人的尊敬(諾貝爾獎?),

這的確是身處在越來越物質化的時代中,我們必須時時警惕的課題。



完課程指定的章節後,我是非常感動的:

因為書中的內容,其實正和我現在的生命相聯結。
進入企研所就讀、在這開學的幾週,
除了繁多的課業要盡力應付之外,我也不斷思考著一件事:

如何在這短短的兩年、甚至一年多一點的時間,
找到自己未來明確的方向,找到自己真正感覺到熱情的事物,
這也就是書中不斷強調的「目標」(Purpose)之重要。

坦白而言,我到現在還無法明確地指出我的未來在哪邊?
我應該做什麼樣的努力,來達到我想要的結果。


這本書雖然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但是看了幾章下來,
我慢慢地發現它大概提供了一套流程,去幫助我找到「目標」
甚至是「志業」(Vocation/Calling)

尤其是看到「代際關懷特質」(Generativity)這個名詞之後,
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對此有一些共鳴,從在教會中輔導晚輩、在大學擔任其他人的顧問,
這些經驗都令我覺得十分有意義,就算是非常花時間、費腦力,
但我總是有種樂此不疲的愉悅感,甚至定出了實際的計劃來執行之。
如果根據書中作者的想法,或許我更進一步接近了「有目標的人生」

總覺得,自己不會如企研所大部分學長姐一樣,成為優秀的大型企業經理人,
我可能最終會加入別人的創業團隊(就像現在在 iHealth愛健康 一樣)、
甚至自己創業(就好像之前在比 TiC 100 商業模式創新競賽 一樣),
然後當我職業人生走到一個地步時,將這些經驗無私的分享給新一代的創業者,
可能是擔任創業投資者的角色,也有可能是個歡迎創業家來喝咖啡的小店老闆?

總之,就我現在的感覺,這個比較像我自己對職業未來的想像與目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