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經濟:哭哭,YouBike 搶了我的生意 -- 談經濟學上的排擠效果。


身邊大部份的臺北人(只要是在臺北居住的),大概都騎過 YouBike(微笑單車)
沒有騎過的話,應該也看過別人騎過那台黃色的租借腳踏車吧,
我自己是很喜歡這項公共建設,如果要來往公館或是去 appWorks,
只要不趕時間,天氣不要下雨或太熱,我都會把它當作代步工具。

而且到現在用悠遊卡依然前 30 分鐘免費,之後每 30 分鐘收 10 元,
以學生票來計算,YouBike 是非常便宜的,比搭公車($12)或捷運($16以上)都便宜,
即使是把轉乘優惠考慮進來,只要轉乘目的地在 30 分鐘車程以內,
配合「甲地借,乙地還」的營運模式,騎 YouBike 真的是許多交通方式的替代品。


不過進一步思考:由於 YouBike 的設點離捷運站、重要的公車站都相當近,
加上自行車的騎乘距離限制,我們可以說 YouBike 雖然替代了部分「短程交通方式」,
但也同時和「中程、長程的交通方式」呈現一個互補的模式,
雖然目前 YouBike 沒有算在悠遊卡的轉乘優惠方案中(僅公車&捷運之間有),
許多通勤族依然採用我剛剛講的方式,在台北市內以黃色身影穿梭自如。

前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到 YouBike 這個商業模式是 Work 的,即使以營利模式來看,
YouBike 目前看來,確實是一件相當成功的 BOT 案,不僅讓許多臺北市民感到方便,
參與這個當初 2.68 億標下的巨大工業(捷安特自行車)及相關廠商,
也因為優異的經營績效(見「全球最高周轉率! YouBike 營收加倍奉還政府」新聞),
應該也賺得很開心,甚至北市府也可望拿到 1500 萬、預估 2019 年 3 億元的驚人利潤。

談完這些 YouBike 的成功,假如試著用經濟學的思維想下去,直覺上會認為:

誒,這個不是公共建設嗎?政府的手伸進市場機制裡面,不是會造成無謂的損失?

YouBike 雖然讓消費者和部分的供給者(如上圖這些 YouBike 的協力廠商)獲益,
但說實在,一個不完全照著市場機制走的政策,肯定在理論上會有一些「不效率」存在。
稍微 Google 一下,果不其然就出現了這則「YouBike 衝擊自行車業 生意掉五成」的新聞,
由於 YouBike 的經營狀況實在是太好,使業務遭「完全重疊」的北市自行車行生意不佳,
我自己在想,由於 YouBike 填補、甚至取代了很大一部份自行車的需求,
或許再過一陣子,應該會有一部份的台北市自行車行會逐漸倒閉吧,
除非他們轉型成專門賣「特殊用途」的自行車,以及擁有良好的維修服務。

以總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想可以用排擠效果來解釋這件事情。
公共建設肯定會產生部分所謂的排擠效果(Crowding-out effect),其指的是,
假如一個經濟體的總產出相對穩定,政府透過類似這種公共建設的方式參與市場的話,
會對私人部門(如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進入市場的決策,以及成長能力產生限制作用。


用經濟學的語言(見上圖)來說(不想看圖請跳過XD),
假如只考慮財貨市場(僅有實體商品及勞務,顯示在上圖的 IS 曲線),
政府支出的增加(IS1 平移至 IS2)會直接導致一個經濟體總產出(Y1 --> Y2)的增加;
但如果把貨幣市場(上圖的 LM 曲線)考慮進來,那麼產出的增加,
也會使得資金的需求增加(產出變多,為了交易需要更多的貨幣流通),
資金需求的增加,會讓資金的「市場價格=市場利率(r)」增加(r1 --> r2),
間接減少民間的投資活動,也因此減少了民間部門的產出,使總產出減少( Y2 --> Y3)。

(備註:為求簡化,這裡先不考慮 IS 和 LM 對於利率的彈性(敏感程度);  
此外,也先不考慮公共建設的資金融通方式、補貼、租稅以及預算赤字問題。)

簡單的來說:政府支出的增加,會導致利率的上昇,使民間不容易借到資金,
從而排擠(Crowding-out)民間生產活動,因此被稱為排擠效果。

而排擠效果若要細分,可以根據「市場上有沒有這個行業?」來區分成兩個模式:

情況一:市場上已經存在這個行業

先討論市場上已經有這個行業的情況,這會有兩個結果:
假若政府使用特權、不遵循市場機制來參與這個行業的競爭,
那麼這就會嚴重的扭曲、排擠民間的生產行為,使得經濟秩序被破壞,
例如大收回扣、或是標按過程中暗通款曲的官商勾結包案就屬之。
若政府的行為一切遵照市場機制,那麼就跟一般的業者的競爭相同。

情況二:市場上還沒有自然產生這個行業

另一個情況是,假如因為私部門的能力和意願的限制(資本累積不足、風險過高...等),
還沒有因為專業分工、自然地產生這個行業時,政府透過其政治力量集中社會上的資本,
投資在廠房、生產活動上,藉以發展工業,啟動國家的生產能力,這是有正面的影響。
然而這種影響隨著經濟進步,民間因資本累積擁有同等生產能力時,
這些民間的企業要進入這個產業就會面臨另一種的排擠效應。
許多歷經大戰(世界大戰或長期內戰)後、民間工業生產遭到徹底摧毀的國家,
就常常是屬於這種情況,其實台灣許多的公司,包括中鋼、中華電信...等產業即是此類。



回到最剛開始的問題:YouBike 這個公共建設有沒有排擠效果?從上面我們可以推論:
肯定是有的; 那麼 YouBike 是屬於哪一種的排擠效果呢?顯然我們必須先為其作定義。

考慮YouBike 的性質,YouBike 比較接近「自行車出租業者」; 
事實上也早有這樣的行業存在,只是 YouBike 的規模更大、更具有競爭力,
也更有可能淘汰掉原有的廠商、阻絕新廠商; 而前面新聞中的「自行車業者」所指的,
應該是販售自行車(新的 or 二手)的廠商,這些廠商的業務,
原本就已經被「自行車出租業」給部分替代,只是 YouBike 的出現更加深替代的程度。

那麼,整個政府招標的過程中有沒有完全遵照市場機制呢?
我個人認為,任何的政府 BOT 案都沒辦法滿足完全的市場機制,
尤其是在這種 BOT 案進行的過程中,「政商關係」永遠是無法量化的重點,
而我們也很難知道一個 BOT 案到底對經濟體制好不好,往往出事時才會去調查;
此外,也有其他的因素,如資金融通方式等尚未考慮進來,而這還滿重要的。

不過至少現在看起來,YouBike 對臺北市民是很棒的公共建設,
我自己的使用率頗高,而且每一次騎的車品質也都維護的很不錯,
或許我該慶幸自己不是自行車業 or 自行車出租業,當個單純快樂的消費者就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