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拖了這麼久才看的《隱形冠軍》

買了一整年幾乎沒翻過半頁的《隱形冠軍》,今天被我啃掉了

有些人可能會很訝異,我其實到今天下午才真正把《隱形冠軍》給看完,更諷刺的是:我手上這本還是我在今年書展撿便宜的時候買下來的,而中譯本早在去年 2013 年 1 月的時候就已經上市了......但有趣的地方在於,雖然我在之前沒有正式的看過這本書,卻倒是在其他報章媒體、課堂講座中大概知道這本書在講些什麼,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


所以當今天清早把《智慧型股票投資人》給吃完之後,下午就開始認真啃《隱形冠軍》。或許是因為閱讀之前就已經知道他大概在講什麼,我很多例子是跳著看的,並且試著去和這一年來所受到的一些策略管理知識做連結,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個下午所得到的一些閱讀心得與回饋。

在開始談《隱形冠軍》之前,我想先簡單聊一下「策略」這件事情。很多管理大師對於策略都有各自獨特的看法、發展不同的模式來談策略,這也是為什麼 Mintzberg 會寫了一本書《策略巡禮》(Strategy Safari),用策略思想演進史來描述策略家們「瞎子摸策略」的過程:因為策略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什麼通則,從產業經濟面、組織行為面、交易成本面......,每一種模式都能夠解決一部份的問題,卻仍沒辦法發展出一套通則來解決「所有的策略面問題。」

但也因為如此,策略這門學問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因為隨著科技等環境的變化,可以預期會有更多的策略思維架構出現,以協助商業世界看待問題,例如我們就正在見證學術界剛冒出頭的平台模式。

畢竟,策略要處理的是不確定的事物,既然沒有任何一種模式能夠完美適用所有的情況,那麼從「策略是要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做為思考與分析的起點,應該會是比較合理的策略出發點。換句話說,我自己認為策略應該要從辨識出關鍵的「問題 / 挑戰」為起點,再根據這些問題與挑戰設立策略目標,同時考慮其他關係人的反應,去設計相輔相成、能夠扣緊目標的策略活動,以達成目的。

再進一步推想,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穩定成長的傳統產業,其領導廠商幾乎沒有真正的策略,如同前面說的:因為策略牽涉到的是一連串協調資源&環境因素、並且去解決特定問題 or 挑戰的過程,這需要耗費許多的成本去完成這些事,對於環境變動不大、資源豐富的領導廠商而言,光是靠現有的資源堆積說不定就可以牢牢卡住具有優勢的位置,而不需要再去費神調整商業模式; 相較之下,變動快速如 ICT 產業,廠商的優勢可能只是暫時的,最多 3 年就會有一次產業大地震,像是 Apple 殺進智慧型手機市場、Facebook 開始讓社群網站變得不可或缺......等,就非常需要上述的「策略」,以因應隨時變動的產業環境,並且在環境中的「某個地方」,繼續幫顧客解決問題,並且賺到超越平均值的利潤。

所謂「某個地方」用學術的話來講,就是「策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你和你的競爭對手之間,商業模式有什麼不一樣?能夠提供給利害關係人們什麼不一樣的價值?策略定位也是《隱形冠軍》作者一再強調的第一個關鍵因素:那些被稱為隱形冠軍的廠商,都是能夠在看似競爭、成熟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特殊的位置,並且在那個舞台中取得絕對的領先優勢,同時靠著一道又一道的進入障礙(Entry Barrier)來保護自己的利潤,在利基市場中成為唯一或唯二的霸主。

那麼,如何持續性的構築進入障礙?對於隱形冠軍們來說,規模經濟恐怕不是答案,他們所選擇的利基市場基本上也不能支撐規模經濟,甚至得透過全球化來尋找成長機會。事實上,隱形冠軍們構築進入障礙的方法,一來是靠專利,二來是靠作者著墨甚深的顧客&供應商關係管理(用邱志聖老師的說法,叫做相互專屬陷入),再不然就是靠獨特的創新能力增加效用&減少成本......。

但我覺得,隱形冠軍們最大的能力,是協調專利、關係管理、創新.....等競爭優勢的來源,使其相輔相成、讓策略定位得以順利展開。事實上,縝密的協調本身就能創造優勢,並且將力量集中在策略定位的關鍵點上,並且形成難以破解、或不知從何破解起的進入障礙。

總結而言,如果從隱形冠軍身上歸納出「策略的定義」,我想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來解釋,而我想這個定義應該也能適用於隱形冠軍以外的策略:

策略=策略定位(Position) x 競爭優勢(Comp. Adv.)x 一致行動(Activities)

這三個因素是有極大關聯的,而又以策略定位為首。隱形冠軍們策略力量的來源,往往是選擇了一個特殊的市場定位,而這個市場定位可以讓組織本身的資源和能力充分發揮。但即使佔據了好的定位(勝率高的賭場)、擁有好的資源(擁有一手好牌),仍要透過協調一致的行動來產出最大力量(排列組合與維持損益紀律),策略才得以發揮作用。

最後,《隱形冠軍》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由於我們平常在課本、個案、媒體上,通常只看到大型企業的成功現狀、運用資源優勢,卻很難看到中小企業如何生存、新創事業如何變成大企業,如何透過一連串縝密與聚焦的策略設計過程......而這些往往才是最值得參考的策略,也更有策略「以寡擊眾」的美妙之處。《隱形冠軍》的內容顯然滿足了這項需求,我想這對於中小及新創事業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硬要說《隱形冠軍》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我想有兩個點大家可以討論討論:第一,作者的分析大致停留在產業的層次,雖然有提到全球化這種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但卻沒什麼討論科技、政治、社會轉變,對於這些隱形冠軍們的衝擊與影響,滿可惜的; 第二,我其實更想知道那些被隱形冠軍給擊退、或是給擋在門外的廠商,是如何被擋在門外的?假如說能附上兩兩比較的成本結構資料,或許我會更能體會到策略對於商業模式的影響呢。

以上,就是我對《隱形冠軍》這本書的心得與回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