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非常潛力股》閱後卷壹 -- 投資企業價值與策略思維




Warren Buffett: "I'm 15% Fisher and 85% Benjamin Graham."(1969)


【為什麼寫?】很久以前看完了《非常潛力股》這本由 Philip Fisher 所寫的投資經典,相較於 Benjamin Graham 在《證券分析》和《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偏重在財報解讀&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等偏向「投資技術」面的內容,《非常潛力股》倒是花比較多篇幅在談「偉大、長期獲利企業的特徵」。
既然是在談「企業」,那麼企業怎麼做生意、也就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分析與解讀就變得滿重要了,而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會和「策略」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分析商業模式與策略,又是本人所學、平日所寫,想找這個機會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這本《非常潛力股》時,和策略學問的連結與對話,同時也整理出我自己的投資思維:如何看產業、如何找到好的公司、如何觀察這間公司是否有好策略? 
今天第一篇就來談投資公司的「成長價值」與「策略」之間的關聯。 

開頭這句話是投資大師巴菲特先生的名言之一,說明了他投資哲學的兩大來源:他大部份還是傳承自 Graham 的「買便宜=高報酬」價值投資觀念(找出企業的真實價值,然後買低賣高),以及揉合一些來自於《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作者 Philip Fisher 重視的「買偉大公司」之成長股概念。簡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它兩位老師的融合:用便宜的價格,買進偉大公司的價值。


雖然巴菲特本質上還是價值投資者,但我認為隨著科技進步(資訊比以往更透明流通)、世人開始發現價值投資的益處(但仍然不是華爾街的主流)、全球對於金融&經濟系統的波動掌控(但也很容易弄巧成拙......例如金融海嘯),真正能夠找到足夠便宜好股票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雖然價值投資者仍能在長期打敗眾多競爭者,但能不能年復一年的「打敗價值投資者自己」就得要在純粹的買低賣高觀念中解放,開始去重視商業模式好壞,而非只是抓著報表去算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

這其實也是 Fisher 成長股觀念帶給巴菲特投資哲學的貢獻,不過巴菲特真正將這些哲學發揮到極致,大概是受到他半世紀以來最佳左右手 Charlie Munger 的影響。查理才是真正讓巴菲特從硬派的價值投資者,轉向去發現偉大公司、重視商業模式好不好,然後從高報酬的股神巴菲特,進化成長期超級高報酬的投資大師,那位關鍵角色。

如果說 Graham 純粹的價值投資是考驗財務狀況識讀能力、還有紀律的投資心理素質,那麼查理和 Fisher 所重視的偉大企業成長價值,就變得更像是一門科學與藝術、量化與質化對話的複合體,而這正是管理學家、策略家們長時間在深入探索的領域。

更白話的來說:成長價值的判斷,來自於分析者對於企業商業模式的透徹理解; 而能不能在長期擁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高的成長價值,其實一切都是來自於「策略」:擁有競爭性資源&將這些資源協調一致的能耐(兩者構成所謂的競爭優勢),以及將自己放在有利的策略定位(做了些什麼和競爭對手、和產業標準不太一樣的事情)策略工作涉及到工作者驚人的腦力運算,以及對於事物能不能有多重角度的深入理解,這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能輕易做到的事情,即使做到了也很難加以量化.....但也因為這項工作難度高,能做到者如查理,可以賺得異常豐厚的報酬(而且別忘了,價值投資的思維依舊運作著)。

最後,很多人說唸 MBA、管理理論對於投資沒有什麼幫助,但我覺得那只是「還沒有融會貫通」罷了。真的善用 MBA 所學的商學邏輯,並且將這一套商學邏輯與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其他學科做好的整合應用,反而會在投資分析的過程中彰顯知識與智慧的價值......這一點只要你去翻《非常潛力股》或是其他投資經典,都能告訴你我同一件事。

下一篇,正式來談一些《非常潛力股》中的內容,以他著名的 15 點原則做出發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筆記:Manners Maketh Man -- 禮儀,成就不凡的人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