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你要如何投資自己的人生?

圖片
  我最近慢慢覺得寫備忘錄可以說是一種對「自我」的投資,你會強迫自己每一週去想 「這週要寫什麼?」 ,這自然會回導向 「你這週學習到了什麼?」 這個思考面向上...而再往前推,你會開始給自己每週一個有意義的 「學習目標」 。我目前的進度大概只做到 「回想自己在工作和投資學到什麼」 而已,但接下來或許應該進化到每週給自己一些成長的目標。 也許是工作將滿三年的關係吧,我幾年開始更重視 「成長」 這件事情。這點跟我這幾年摸索出的一套職業生涯價值觀有所聯繫:過去我一直滿重視 「把薪水存下來=未來投資本金」 這個公式,把薪資約 20~30% 都存下來當作本金...幾年過去,讓我有充分的銀彈可以丟到金融市場操作,同時藉由研究員的工作來鍛鍊自己的選股技巧。 但我這兩年開始正視一個現實:我發現我的薪資成長幅度,目前仍遠高於金融資產投資績效。你可能覺得這是個沒什麼了不起的常識,但對我來說我會用「報酬率」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情: 從進入職場的那一刻到現在,年薪資所得(含獎金)成長了多少?以我的例子來說,複合年成長率大概是 25%,我預期未來 5 年,如果有辦法繼續在公司存活、有不錯的貢獻,應該會有平均 20% 的所得成長性 我自己的股權投資績效表現如何?包含現金部位在內,我的年化報酬率大概是 13-15%。假設我是個沒辦法在未來 5 年繼續賺到 Alpha(超額報酬)的投資人,那麼我平均每年應該會繳出接近台股/美股的長期報酬率,分別是 7%/9% 20% 的所得成長 vs. 7-9% 的股票報酬率?看來所得成長會是比較好的投資標的 其實這個思考過程有點像…我們在看公司位處在哪一個生命週期、應該採用什麼樣的資本投入決策? 產業生命週期理論 告訴我們: Source: Aswath Damodaran —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 Investing, Finance and Management Lessons  http://t.co/5O8I1DaT8K 處在高成長期的公司,應該做的是把賺到的錢「再投資」到自己的本業上,讓股東們出的每一塊錢最終獲得超過一塊錢的收益 成熟期的公司則要思考,如果自己的事業已經不再高速成長、又找不到新的事業再創成長,你就應該把多餘的錢還給股東,讓股東去尋找更好的標的

投資備忘錄 19W04 : 為什麼要讀《掌握市場週期》續 1 – 成功投資的 3 要素

圖片
延續上週的話題...這週繼續深入挖掘 Howard Marks 的新書 《掌握市場週期》 (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 Getting the Odds on Your Side) 內容。

投資備忘錄 19W03:為什麼要讀《掌握市場週期》這本書?

圖片
如同上週所預告的,接下來想要用 Howard Marks 新書 《掌握市場週期》 (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 Getting the Odds on Your Side)來和我自己對於週期的觀點對話。 不過,原本以為可以用一週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並且用一篇文章就可以陳述我的觀點,事後看來實在是不太可能...畢竟這本書所討論到的,遠比我先前理解的還要更多,我必須花費很多時間思考其內涵。 另外在讀這本新書以前,最好先讀過 《投資最重要的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這本我覺得是 21 世紀以來,最好的投資基礎觀念經典之一。 掌握市場週期: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教你看對市場時機,提高投資勝算 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本股神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 正式來談談《掌握市場週期》這本書吧。我個人覺得,也許是為了要吸引台灣的投資族群吧?書封寫著 「看對市場時機,提高投資勝算」 。然而這句話可能會讓很多人被誤導、以為 Howard Marks 想強調的是如何「擇時」(market timing),但我認為真正要理解精髓,應該從「風險管理」(risk mgmt.)的角度著手: 「你無法預測,你只能做好準備」 投資人不可能每次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你可以根據對週期模式的研究,了解自己目前處在週期的哪個位置(這也是師父一直想教我的),並且對此做好積極型 vs. 防禦型的資產配置。 我覺得財報狗在薦序裡面引用書中的這個例子非常貼切: 假設在一個罐子裡有一百顆球,其中有黑的球,也有白的球。現在要從這個罐子裡拿出一顆球,你應該賭哪個顏色的球會出現? 如果你對於罐子裡有什麼一無所知,那麼這場賭局就只是個單純的猜測問題;但如果你知道罐子裡有七十顆黑球與三十顆白球,你就會知道黑球與白球出現的機率。這便是研究市場週期能創造出的差異,你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但你會知道不同事情發生的機率,欲進行投資決策時,這將成為你判斷的優勢。 更進一步來說,風險(=不確定性+不好的結果)的存在、資本市場的「外在」波動,往往會造成投資人「內在」的心理狀態波動,並且做出可能虧錢的決策...而這種內在波動的集體行為,也是週期/循環的主要根源。 所以,如果能了解市場週期 & 心理狀態的擺盪模式,我們將更有

投資備忘錄 19W2:投資分析基本架構 v2.0

當 sell side 研究員至今所面對的一大障礙,就是一直拋不開「學院派」的包袱:看公司和產業總是很「規矩」地照著學術架構去分析,強調公司的歷史特性以及競爭優勢...但在職業投資的領域,只注重這個是完全不夠的,我們必須時時思考股價到底隱含了多少的資訊:

投資備忘錄 19W1:成功或運氣?還有 Celgene 投資紀錄

圖片
其實一直都有意識到寫投資備忘錄的重要性:一來讓自己的投資決策有留下紀錄,二來是防止自己在時間過去後「腦補」、編造那些讓自己看起來英明神武的故事。 要知道,心理學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人類最喜歡幫萬事萬物找因果關係了,而且最愛把「因」都歸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運氣。如果你曾經看過 Michael Mauboussin 《成功與運氣》 這本書,就會知道投資結果有相當程度受運氣影響...如果真正想要分辨哪一種投資方法到底有沒有效?作者提供了三項我認為非常好的思考框架: 將樣本大小列入考量: 越受運氣影響的地方(投資就是),如果要正確評估過去的事件以預測未來,就越需要較多的歷史事件數量來判斷能力&運氣的影響力。業餘撲克牌選手可能因為幸運打敗職業選手幾次,但隨著交手次數增加,職業選手的優勢就會浮現。(關於打牌這件事,也推薦 Annie Duke 的著作 《高勝算決策》 ) 務必小心分類事件: 擁有大樣本並不是萬靈丹,必須要留意你取得的樣本很可能都是隨機下的產物,也就是存活者偏差。管理暢銷書最常出現這種狀況:研究者發現一群很「偉大」的公司,並且幫他們的成功方式做歸納、並且整理出一套守則來幫助其他企業成長,殊不知有可能採用同樣方法的企業被市場給淘汰...。此外,錯誤採用統計結果、並且套用在回報結構複雜&結果變異大的事件,就相當容易釀成災難。 充分瞭解均值迴歸: 任何混合了能力與運氣的事件,最終都會迴歸到平均值...換句話說,任何一件事與平均值相差太遠,我們可以預期接下來的結果會接近平均值一些。進一步討論,如果一件事情比較出於個人能力,則均值迴歸的效應較不明顯且緩慢;如果多半由運氣決定,則會又快又急。以投資策略來說,如果你真的找出一套經過嚴密檢驗的投資方法,但在短期內市場表現不佳...你該做的應該是堅持這套方法的運作,同時密切觀察究竟是實際的變化?還是因為運氣所造成的正常現象?

2018 回顧:我的非文學類 10 本書推薦

圖片
年末連假,最適合做年度回顧以及思考明年的計畫,不過今年想談的事情太多,決定先來推薦一下今年看完的非文學類 10 本書...順序其實不太重要,因為我挑到現在還是很難幫他們排出個順序... *所有的圖片來源皆引自博客來,你/妳也可以點擊書名到博客來查看詳情

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品質(1)

圖片
開發新的系列:紀錄並整理在工作上的弱項,並且試圖在跟同事與主管的討論中獲得解決方法。第一集先談談兩個目前正在努力的兩大工作原則: Level 1 思維,還有 20 孔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