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從 0 到 1》閱讀筆記:獨佔是每個成功企業的寫照

圖片
前幾個月買書買太兇,導致年末的這個時候沒有什麼買新書的口袋(雖然前幾天還是在博客來下單了),但也因此我開始回頭去仔細重讀這幾個月買的書,像是 《Google 模式》 、 《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 、 《再也沒有難談的事》 ...還有今天的主角《從 0 到 1》。 我記得自己在 10 月把這本書買下來之後,大概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在仁愛路的貳樓餐廳把它給看完了(薯條真美味),但老實說當時並沒有對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感觸。Peter Thiel 的確是在 《從 0 到 1》 裡面交代了他從個人思考、商業環境、企業經營&文化,一直到科技對人類影響等層面的新鮮看法,可是第一次閱讀的時候總有種「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的感覺...不過 10 月的時候這本書實在是太紅了,先看完之後還可以吹噓一下自己「搶先看完啦!」然後就被我收到書櫃的某個角落。 不過,或許是這一年一直泡在商業策略領域的關係,在寫完那一系列落落長的 Michael Porter 策略文章 後,我又再次想起《從 0 到 1》這本書中,Peter Thiel 用了將近四分之一的章節(第三章~第五章)談「獨佔」這件事情,突然讓我有種「策略架構」與「實務觀察」接在一起的電流感。

商業分析師:分析網路公司股票的 4 個面向

圖片
首先祝大家聖誕快樂!話說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是 2014 年倒數第二篇,甚至是最後一篇了,也就是說這個網誌也即將邁入第 3 年的時光,希望明年能夠在知識上更為精進、寫出更有價值的文章(當然,還有包括那一動也不動的智慧資本&財務績效主題論文),未來也請各位讀者們多多關照在下的網誌呀。 話說從今年暑假開始,我也開始從家中的投資顧問角色,現在則開始認真管理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當個盈虧自負的投資者。 這半年的過程除了一一驗證過去所學(財務上、投資管理理論上、企業策略上),也開始體驗到「投資最終是個與自己心魔對抗的遊戲」。 相信有一些眼尖的讀者也早已發現網誌首頁的最上面一排,多出了  Fred the Investor 投資備忘錄 這個標籤,這其實就是我在記錄投資過程中的一些感想,以便一些慘痛的教訓可以深刻地留在身邊做參考。而在這個年末盤點目前投資組合的狀況,這半年以來大概有 10% 的回報率,60% 投入在營建&房產相關的產業、20% 科技業、10% 橡膠產業,最後有 10% 則放在網路股上。

商業分析師:用策略行銷分析的角度來看,華碩值不值得投資?

這份 12 頁、6 分鐘的簡報,乃使用政大國貿所邱志聖老師發展的 4C 架構,來分析 「華碩是否為一個良好投資標的?」 報告,

商業分析師:Amazon 如何成為電子商務之王?

圖片
實在是還滿佩服 Amazon 這間公司的,除了因為他是做電子商務產業的人值得追逐的目標外,創辦人 Jeff Bezos 的眼界與策略思維更是值得拿出來討論的議題,今年四月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 《產業創新課程的期中感想 -- 精心設計的策略》 ,裡面有稍微談到 Amazon 和 Barnes&Noble 之間的商戰。當時就一直想完整地寫一篇文章談 Amazon 當時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而後來又出了 《The Everything Store(什麼都能賣!)》 這本深入談 Amazon 創業歷程的書,更讓我少費很多勁去整理 Amazon 當初成功的一些因素,Amazon 在策略運作上的軌跡也因此變得顯而易見。 所以,在這些素材都備齊的情況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Amazon 吧!

閱讀筆記:《尋找投資護城河》,尋找長期可靠的競爭優勢

圖片
《尋找投資護城河》 是一本滿實用的投資書籍:方便攜帶、言簡意賅,而且可以拿來打很多行銷專家&管理大師的臉,像是作者不斷拿 《從 A 到 A+》 的作者 Jim Collins 開刀,讓我忍不住一直大笑兼尷尬(我也很喜歡 Jim)。 作者 Par Dorsey 是知名基金評鑑公司 Morningstar 的分析師,而這本書則濃縮了 Morningstar 做企業評價時,會考量的幾個「經濟護城河」(企業可以在好長一段時間維持高資本報酬率的原因),然後讓人忍不住去 Morningstar 的網站逛一逛,所以今天就來幫大家簡單摘要一下這本書提到的幾個精華。 這本書一開頭就直白地告訴大家:過去你們(還有商學院老師們)所認為的 「優異產品」、「龐大的市佔率」、「效率營運」、「傑出的管理者」 都不是確保一間企業長期獲利的可靠因素,因為:

閱讀筆記:《非常潛力股》閱後卷貳 -- 尋找好公司的 15 項原則

圖片
延續上次的文章 《投資企業價值與策略思維》 ,今天繼續來談《非常潛力股》最常被人拿出來討論的第三章【買進哪支股票?】。Fisher 在這一章裡面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尋找優良普通股的 15 個要點」Fisher 對於股票的概念很簡單:股票就是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所以尋找優良普通股的意思,其實就是怎麼去尋找偉大優秀的公司來當作投資標的。

閱讀筆記:《好策略,壞策略》看連勝文敗選與柯文哲策略

圖片
幾乎沒有在這個網誌上提過政治議題,不過今天是 11 月的最後一天、也是台灣政治史上新開始的一天,嘛,也破例來談一下吧。或許之後有更多的機會,用商業與策略的觀點討論政治與政策方面的議題,讓台灣變得更好。 昨天晚上,11月29日,台北市迎來重大的改變:我們擺脫這近 40 多年來台北市不是藍就是綠執政的困境( 大部分是國民黨執政 ),迎接無黨籍的柯文哲先生做為我們的市長,個人認為這是社會環境變遷的結果,也是 一場新政治實驗的開始。我不知道柯文哲市長上台之後的這四年會變得怎麼樣,所以現在還是一種戒慎恐懼、站在持續監督的立場來檢視之。

閱讀筆記:一些個案討論課的經驗與感想

圖片
原本這篇想要這個學期結束後再寫的,不過我真的怕到時候自己忘記而遺憾終生,哈哈。今天不談商業分析、不寫商業短評、也不評論我看了哪本書產生哪種心得,卻想說一下關於這學期滿感恩、覺得自己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在邱奕嘉老師「策略創新」的課堂上,遇到一群願意用心投入在個案討論的團隊夥伴們。

商業短評:違反常識,以慢打快的小米手機

Post by 陳子恩 .

商業分析師:再論 Porter 五力分析(下) -- 五力分析的四大罩門

圖片
聲明:本 文章絕大部分整理自政治大學商學院科管智財所邱奕嘉老師「策略創新」的課程講義,輔以  Michael Porter 的相關著作,以及湯明哲老師《策略精論》等書籍作為補充內容,並且用我自己的語言做重新整理。 前幾個小時我搞定了 《再論 Porter 五力分析(上)》 ,帶大家重新檢視了一遍五力分析架構的緣起&內涵,接下來我要把重心放在討論這個產業結構分析工具的四大限制。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最後所提到的,我歸納五力分析的四大限制有:(1)動態限制、(2)微觀限制、(3)第N力限制、(4)多邊市場限制。以下一個一個來討論:

商業分析師:再論 Porter 五力分析(上) -- 了解真正的五力分析

圖片
Source: http://i.huffpost.com 聲明:本 文章絕大部分整理自政治大學商學院科管智財所邱奕嘉老師「策略創新」的課程講義,輔以  Michael Porter 的相關著作,以及湯明哲老師 《策略精論》 等書籍作為補充內容,並且用我自己的語言做重新整理。 前幾天在 Facebook 上面,經由 "Crowd Sourcing" 的方式,選出今天網誌要寫的這個議題: Michael Porter 五力分析「真正」的限制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有點像是之前 《Porter 五力分析到底能不能用?》 的續集:第一集的目的是在駁斥幾個報章雜誌常見的 3 大誤解,包括:「五力分析的結果就是要競爭」、「Porter 公司倒了,他的理論有問題」以及「Porter 競爭理論等同於五力分析」。 但即使反駁這些誤解,並不代表 Porter 的理論是無堅不摧的(反正我也不是 Porter 崇拜者),1980 年代發展的這些理論,在當今確實有不適用的地方、難以解釋現在網路時代產業的狀態。而如果要更進一步將這些理論運用在企業實務上,大家更能夠發現理論和實務之間有不小的縫隙產生; 如果再加上我們這些學藝不精、搞不懂理論限制的 MBA 一用,縫隙恐怕會一鼓作氣變成鴻溝,然後公司又很相信我們這些「秀才們」,哇,肯定悲劇。

閱讀筆記:《策略是什麼?》 -- 談策略定位、西南航空與 Walmart

圖片
最近大量使用策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這個由 Michael Porter 在 "What Is Strategy?" (點我看 HBR 的中文版) 這篇策略經典文章裡面的「文眼」,但其實有很多朋友還不太明白到底什麼是策略定位,所以今天這篇短文想簡單整理一下策略定位的意涵,以及舉幾個上課聽到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所以什麼是策略定位呢?在 Porter "What Is Strategy?" 這篇文章裡面曾經提到,所謂的 策略定位指的是 「 企業執行與競爭者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與競爭者類似的活動。」 用更白話的語言來講,一個企業的策略定位要回答的是「我跟競爭對手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只單純就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來討論,更強調企業營運活動之獨特性。

商業分析師:Netflix 如何擊潰百視達(Blockbuster)?

圖片
有看過這幾年超級成功的美劇 紙牌屋(House of Cards) 嗎?這是一部由美國最大的線上影音服務業者 Netflix 所製作的美國影集,根據 Inside 這篇文章 《Netflix 是如何用大數據捧紅「紙牌屋」的?》 所述,Netflix 在製作這個影集的過程中,運用 Big Data 的相關技術去抓到觀眾的喜好與需求,先不論這樣的做法是否會破壞掉影劇的那種神秘感,但至少紙牌屋成功地抓到觀眾的胃口,並且也在商業上獲得大大的成功。 當然,也因為紙牌屋的關係,過去大概只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網路創業圈的人、或是對於網路產業有興趣的觀察家才知道的 Netflix,現在也應該有更多人認識這間做影音服務的網路公司了:目前 Netflix 是美國實體 DVD&Blu-ray 的最大出租業者,而在影音全面數位化、網路串流正夯的此時此刻,Netflix 雖然還沒拿下全球第一,但也處在領先集團中。 看到現在的 Netflix,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她是創辦人(兼現任執行長)Reed Hastings 在某個夜晚,因為 忘記還《阿波羅 13 號》 、要被百視達罰 40 美元逾期金的產物......而百視達收下這 40 美元逾期金的代價非常非常的高,是換來 Blockbuster 這個全美、甚至一度台灣滿街開的影音出租店,徹底的被擊潰、化為商業世界的海泡,並成為全世界 MBA 一定會知道的案例。

閱讀筆記:《非常潛力股》閱後卷壹 -- 投資企業價值與策略思維

圖片
Warren Buffett: "I'm 15% Fisher and 85% Benjamin Graham."(1969) 【為什麼寫?】很久以前看完了《非常潛力股》這本由 Philip Fisher 所寫的投資經典,相較於 Benjamin Graham 在《證券分析》和《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偏重在財報解讀&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等偏向「投資技術」面的內容,《非常潛力股》倒是花比較多篇幅在談「偉大、長期獲利企業的特徵」。 既然是在談「企業」,那麼企業怎麼做生意、也就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分析與解讀就變得滿重要了,而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會和「策略」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分析商業模式與策略,又是本人所學、平日所寫,想找這個機會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這本《非常潛力股》時,和策略學問的連結與對話,同時也整理出我自己的投資思維:如何看產業、如何找到好的公司、如何觀察這間公司是否有好策略?   今天第一篇就來談投資公司的「成長價值」與「策略」之間的關聯。   開頭這句話是投資大師巴菲特先生的名言之一,說明了他投資哲學的兩大來源:他大部份還是傳承自 Graham 的 「買便宜=高報酬」 價值投資觀念(找出企業的真實價值,然後買低賣高),以及揉合一些來自於 《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作者 Philip Fisher 重視的 「買偉大公司」 之成長股概念。簡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它兩位老師的融合: 用便宜的價格,買進偉大公司的價值。

商業分析師:Porter 五力分析到底能不能用?

圖片
大家都知道 Michael Porter ,但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Porter; 大家都聽過五力分析,甚至用過五力分析,但仍不瞭解五力分析的背後意涵。 最近看到臉書上有一些人在炮 Porter ,雖然我不是 Porter 教徒,但看到一堆明顯沒把老教授理論做完整瀏覽的論述,我相當不以為然。以下分幾個面向來討論這些講法:

閱讀筆記:拖了這麼久才看的《隱形冠軍》

圖片
買了一整年幾乎沒翻過半頁的《隱形冠軍》,今天被我啃掉了 有些人可能會很訝異,我其實到今天下午才真正把 《隱形冠軍》 給看完,更諷刺的是:我手上這本還是我在今年書展撿便宜的時候買下來的,而中譯本早在去年 2013 年 1 月的時候就已經上市了......但有趣的地方在於,雖然我在之前沒有正式的看過這本書,卻倒是在其他報章媒體、課堂講座中大概知道這本書在講些什麼,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

談簡報#005:從 Yahoo 實習帶走的簡報好習慣

圖片
這次策略行銷分析課程報告所使用的 Storyboard / 分鏡表 很久沒有寫 「談簡報」 這個類別的文章了!上次寫的時候是和大家分享在 Yahoo 實習時,怡志老師( 老師的 Blog ) 在簡報課程中談到的幾個演說原則(可見 《如何設計出煽動人心的演講?》 一文)。不過在 Yahoo 實習結束的 Final Presentation 之後,我一直到前天才有機會,在策略行銷分析的課堂上做簡報。 對於一個 天性不愛說話的人 來說(我比較喜歡靜靜地閱讀、聽別人說話抄筆記的場合),這麼久沒有練習在台上說話,其實是需要一段時間去找感覺、去藉由多次的準備來消除緊張感的,尤其是從星期六開始確定要上台、並且要自己做很久沒做的 Deck、並且要控制在 6 分鐘以內,老實說這些因素加起來,對我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壓力。 不過也因為這些「不利」因素,迫使我去回想在 Yahoo 準備 Final 的密集一週,怡志老師教我們這個專案小組的一些準備簡報的方法。那個時候面對的狀況也很類似:時間緊迫、內容龐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在眾多同場較勁的組別中, 讓聽眾的腦中留下我們想傳達的 Key Point(s),準備簡報的方法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次久違的簡報機會,我就試著去運用在 Yahoo「偷學」的幾個方法來準備這次的簡報:

商業分析師:簡評 hTC(2498)重返代工的策略

圖片
兩個禮拜前,我在 TechNews 科技新報看到了 《宏達電新營運長出列; 擬重返代工市場》 這篇新聞,看一看在 Facebook 的塗鴉牆上下了一點評論。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我再稍微想一想、補充一些資料後所整理的一些策略分析。 hTC 重返代工業務是一項「好策略」嗎?直覺上,投入代工業務對於從小到大聽 毛三到四(毛利率 3 ~ 4%) 的我們來說,是一項絕對負面的訊息。然而,我們總是可以在台灣的上市公司中找到傑出的反例:台積電(2330)做的是半導體產業中的晶圓代工,鴻海(2317)則是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代工的霸主,兩間公司都是做科技業代工、兩間公司長期平均的 ROE 都有 15% 的水準,相對於其同業競爭者有高出許多的報酬率。

商業分析師:阿里巴巴(NYSE: BABA)的經濟與策略分析

圖片
先前寫了一篇文章,來 解讀阿里巴巴 IPO Road Show 簡報 ,當時簡報中給的財報數字並不是非常完整,倒是非常詳盡的談了很多策略上的質化資料,而我也在先前寫的文章裡面點出幾個我認為滿重要的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上面的超連結來閱讀閱讀。 不過上市之後,在 Google Finance 現在也已經可以看到 BABA 比較完整的財報資料,所以現在除了可以就策略的質化面來分析外,也能用一些財報數字來檢視 BABA 的經營狀況。或許是受到邱老師的影響,我現在對於商業分析持有一貫的態度:策略是一門質化與量化對談的科學化藝術,所以接下來要寫的內容如同往常一樣,會同時看到質量化整合的本人特色。 (這邊也有一本 《阿里巴巴模式》 可讀,寫文此文後我自己也買了一本當參考書了)

商業短評:社群電商與「貼標籤」

iHealth 愛健康老大 Jeff 在臉書上分享這篇文章,我覺得非常值得一看!而我也分享了一些看法在臉書,如同下面 Facebook 的 Embeded Post 所顯示的。其實今天這篇部落格文章我也嘗試一種新的發文(偷懶)形式:直接對好的文章下評論、回饋一些自己的意見,雖然比起自製文章來得輕鬆,卻能夠整理出更值得與大家分享的知識經驗,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Post by 陳子恩 .

商業分析師:你可以再靠近一點看中國電商 -- 京東商城

過去曾 淺談過幾個中國電子商務網站 ,並且用消費者線上購物流程 Discovery-Payment-Delivery (D-P-D Process)來拆解電商的商業模式。今天則更進一步去討論京東商城(JD)的商業模式,看看這個中國最大的 B2C 電商如何在創業初期擊敗實體家電的競爭對手國美,以及防堵後面不斷湧進來的同類型電商業者?

商業分析師:用創新管理的角度來看 Apple Pay 是否能成功?

圖片
今天這篇一時興起發的文章,是仔細看完許世杰先生所撰 《行動支付全面解析,Apple Pay 創造新時代的真正意義》 後,留下的一點心得看法。我試著用先前在研究所邱奕嘉老師課堂上學到的科管、創新管理的理論架構,來解讀這些產業新動態。 套句科技管理的詞彙來說明 Apple Pay 的推出,就是我們可能 正在見證主流設計(Dominant Design)的發生,甚至是成功 。

商業分析師:解讀阿里巴巴 IPO "Road Show" 簡報

圖片
最近全球網路圈比較大的消息,大概是 阿里巴巴即將 IPO  了,目前他們正在走募資必經的 Road Show 流程,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相對客觀的阿里巴巴近三年財務狀況(因為阿里巴巴還未上市),以及公司對於自己商業模式的解讀&對於市場的看法。我剛剛小心地把整份 Road Show 簡報給看完( 中文版可點我觀看 ),截出幾張我覺得還滿重要的 Slides 來跟大家討論看看: (前一陣子好多阿里的書,像是這本 《阿里巴巴模式》 就還滿不錯讀的!)

商業分析師:什麼是商業模式?不,請不要給我看《獲利世代》...

圖片
「請問:Business Model 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雖然不是最近「讀者投書」的提問,但這一年來有好多人在問我這個問題。目前看起來管理學界對於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而實務界也推出了很多本書談這個話題,其中包括這一兩年正夯、商學院學生人手一本的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獲利世代》,對,我手上也有一本當作是參考書),而這本書所發展出來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商業模式圖)頗有系統地把「商業模式」這個過去專家們瞎子摸象的議題,用 9 個要素給拼湊出來,整理成如同下面這張的圖表。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 Canvas 這組工具真的很不錯,自從拿到中文版的書之後,人家一來問 Business Model 是什麼,我就可以輕鬆地把 《獲利世代》 塞給他們看,因為我總覺得這本書可以涵蓋大家想要知道的事情。 但很奇怪的是 ,即使這本「好看」(因為都是圖片)的暢銷書洛陽紙貴,大家幾乎人手一本,私下詢問「什麼是商業模式?」的人卻不減反增,我想這中間應該有什麼誤會,Business Model Canvas 這組工具不是很 Nice 嗎?

商業分析師:商店街(4965)的 B2B2C 商業模式簡易分析

圖片
每個週末假期的固定習慣,是去整理自己的投資組合:整理個股和產業的資訊、寫一下備忘錄、估一下持有部位的價值。做完這些事情後,我會再去找找看有沒有什麼值得投資的標的(或是找找有沒有可以放空的標的),然後把這些標的的財報打開來細讀,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做一點小分析。 所以我今天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在整理完德律(3030)、厚生(2107)和博大(8109)這些目前持有的部位後,我開始花一點時間去研究個人比較熟悉,但每個股價都高得莫名奇妙的網路產業股票。十家九賠的遊戲股就先丟到一邊去吧,不過電子商務這個「真的有在賣東西」的商業模式倒是值得拿來研究一番,有在 Follow 我 Facebook 的人,會看到幾個禮拜前我有分析&評價過 PCHOME(8044),而近日 第三方支付相關政策的推進 ,又讓我回頭注意到電商相關的股票,不過今天關注的不是 PCHOME,而是她的女兒商店街(4965)。 *建議大家可以把 商店街(4695)的 2013 年年報 讀一讀,滿好看的。

商業分析師:原來,創新與創業是一種「浪費」的過程

圖片
嗨,大家好久不見,我終於有時間回來寫網誌了。 過去兩個月由於都在 YAHOO Taiwan 的 ABU Media 實習,所以比較少有時間回來這邊寫文章。不過這個暑假,我也從工作中學到不少經驗,雖然不打算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在接下來文章的字裡行間,我有機會就會引用一些在 YAHOO 實習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吧! 其實結束實習工作後的這幾天,我一直都苦惱著要分享什麼樣的內容、來找回這兩個月消失的寫作手感。以往都是呆坐在這台 Macbook Air 前面祈禱靈感之神的降臨,不過好幾次經驗下來,我認真的覺得「閱讀」是幫助我脫離寫作困境的好方法!所以我這幾天就抓了幾本書來看,一邊想想要寫些什麼題目...... 然後我找到了「浪費」這個有趣的議題。

商業分析師:分析電商&通路業者的 4 大盈餘指標

圖片
之前寫過一篇 商業分析師:「做生意,收到口袋裡的錢才是錢。」 來談盈餘品質(利潤是不是真的轉換成現金?)的觀念,並且用我比較熟悉的通路業、電子商務業者的財務報表來解釋說明。那篇文章對於盈餘品質的討論,我所使用的工具有兩個: OCF / NI (營業現金流對稅後淨利比),以及和經營更為相關的 CCC 分析 (了解從進貨開始,一直到最後變成現金需要多少時間)。 但其實這兩組工具, 也只是初步了解營運狀況的入門而已 ,就我所主修的企業評價領域中,還有很多種討論盈餘品質的指標,而每一種指標都有各自適合解釋與分析的產業類型。簡而言之,OCF / NI 和 CCC 的確可以泛用於各種產業,不過如果根據產業和商業模式的差異、運用更為細緻的盈餘衡量工具, 藉由和競爭對手比較, 經營者和分析師就可以從中判斷出公司的優勢,或是從中找到營運上的「痛點」 。

Ask Freddy:「非本科系怎麼考企管研究所?」

圖片
哈囉學長,應該可以叫你為學長吧?我叫  J, 目前還在 M 大學就讀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升四年級, 由於對企業家的故事一直很感興趣,所以從 Steve Jobs、Warren Buffett 到 Elon Musk 相關的書籍或文章都喜愛閱讀, 後來才發現自己對於投資及企業很感興趣。 這幾天看到陳學長 分析 Tesla 的文章 寫得非常有趣, 因而想發這封Email請叫學長一幾個問題。 1.想請教學長大學是念新聞和外交專業, 什麼機緣會讓學長想考取企管研究所? 2.如果非相關科系想考取企管研究所,那該如何準備呢?

商業分析師:當經濟成為習慣,假設就是義務 -- 經濟學教我的 5 堂課

圖片
回頭看大學五年,我認為經濟學是塑造我目前思維方法的骨幹。那些在政大經濟、財政、國貿與金融等幾個系所課程中打下的經濟知識基礎,某個程度形成了我現在思考很多事物的習慣,有的是生活中現象的解讀,對媒體訊息的觀察,但我所謂的「經濟思維」最主要還是用在商業與策略的分析上。今天就來分享我從經濟學訓練中學到的幾堂課:

商業分析師:2012 年,我寫了人生第一份投資分析報告 -- 研華科技

這份研華科技(2395)的報告,是我現在學習與工作旅程的起點。 2012 年我還在政大念新聞系的時候,在吳啟銘老師《個人理財》課程的末了,要選一個期末證券分析報告的主題。我甚至還記得幾個好朋友選了哪些公司:Glen 挑了精華光學、冠燁挑了德律、深民挑了美利達......,為什麼還記得呢?因為這些公司近年報酬率都高得嚇死人......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深深著迷於證券分析與投資,成為基本分析&價值投資的信徒。

商業分析師:中國電商,超級比一比!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蓬勃發展,雖然特色各異,不過還是能用一些模式來區分。我使用了電子商務三元素 Discovery (資訊流)、 Payament (金流)、 Delivery (物流)來分拆中國電商的商業模式特色,也導入平台的概念來找出這幾個電商平台的網路效果&轉換成本來源。 這份簡報中,你可以看到包括電商巨人 淘寶 ( General C2C )、中國 Amazon 的 京東商城 ( General B2C ),以及一個全新型態、運用社群力量推動( Social-Driven )的垂直電商 聚美優品 ( Cosmetics-specialized B2C ),看他們的商業模式、平台策略以及成本結構如何協力產生競爭優勢。

談簡報#004:如何設計出煽動人心的演講?- Monroe‘s Sequence

圖片
簡報的終極目的,是影響閱聽人,並促使他們去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情。 前幾天在 Yahoo! 內部參與 怡志老師的簡報課 時,老師在課堂中和我們介紹了一套「分析廣告」的方法,並藉由這個方法去反推如何做出一場出色、80 分以上的精采簡報。而這個方法在傳播領域、尤其是公共演說領域非常有名,被稱為 Monroe's Motivated Sequence ,我去找了一些資料&整理上課的筆記後,整理成簡報檔,大家可以看看我放在下面的 SlideShare 簡報視窗: 7/18 早上 9:40 備註:原簡報檔案中 "Attention" 部份所提出的 SPOOR 法則,是怡志老師歸納出來的,現在已經將新版本的簡報放上來了。 Motivated Sequence 是由 Purdue 大學傳播學教授 Alan Monroe 所提出,他在 1930 年代時提出了一套「煽動性演說」(政治演講常常看到)的寫作 / 演講稿架構,而這一套架構,或是說順序,可以用 ANSBA(官方版本是 ANSVA,不過沒有太大差異)這五個英文字母來縮寫。Monroe 認為,一個好的演說設計可以從 引起聽眾注意(Attention) 開始,接著點出他們心中的 需求或是困擾的問題(Need) ,「做出」問題後描繪 解決方案(Satisfaction / Solution) ,並且讓他們「預覽」解決方案的 成效(Benefit / Vusualizaiton) 。在演講的最後,別忘了邀請&呼籲聽眾們做出 實際行動(Action) 。 舉例來說,怡志老師上課的時候就放了下面這支王力宏主演的白蘭氏雞精廣告。

商業分析師:閱讀廣告-- Samsung Galaxy S5 "Wall Huggers"

圖片
昨天剛好在 動腦雜誌的網站上 看到報導 Samsung 這支廣告的文章,看完之後一時興起就在 Facebook 寫下一些看法。不過篇幅實在是太長,而且有帶到一點策略的概念,所以我把在塗鴉牆上的內容排版之後,放在這邊變成一篇新的文章。 首先, 建議大家先花個兩分鐘仔細看看這支廣告。 我自己覺得,這是種 「攻擊型的廣告」:凸顯廣告主和對手的不對稱之處。 從這種類型廣告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去觀察廣告主 Samsung 怎麼去描繪競爭對手 Apple 的樣貌,站在策略的角度上來看,這也代表了 Samsung 怎麼去思考和 Apple 之間的競爭賽局。

商業分析師:「做生意,收到口袋裡的錢才是錢。」(某種家訓)

圖片
口袋怪獸就應該要牢牢地收在口袋裡,不然就不叫口袋怪獸了! (source: http://indervilla.com/pokemon-wallpapers/pokemon-pocket-monster-hd/) 我滿常在這個網誌中提到:家裡是做進口文具生意的,所以從小到大就在爸媽公司幫忙,很久以前在寫 《閱讀筆記:「你我都需要一位好師父!」》 這篇文章的時候,描述一點我小時候在公司地下室做工的經驗:不管是實際在倉庫裡面揀貨,跟著爸媽去拜訪客戶巡點查補,還是一直聽爸媽講公司經營的方針與行銷策略......,這些變成我床邊故事的內容,一直影響到我今天不論是學校學習、職場工作,還是現在坐在電腦桌前寫網誌等事情上。 在這麼多的內容中,有一句話是爸媽重複告訴我好多次的: 「收到口袋裡的錢才是錢。」 這個是在講和其他人做生意的時候,由於雙方不可能全部都用現金來做交易、會有賒銷賒購的情形發生,並因此產生會計上的應收(Account Receivable, A/R)與應付賬款(Account Payable, A/P)。爸媽告訴我:做了很多生意、拿到一大堆 A/R,千萬別以為你已經真的賺到錢了,他們以前就碰過拿 A/R 去銀行換成現金時,發現對方「跳票」、賬戶裡沒錢還你,好不容易做出來的生意就這樣泡湯。 「收到口袋裡的錢才是錢」 ,只有當你真的拿到票、真的從銀行那邊拿到現金的那刻,你才是真的有在賺錢。

Checkup & Review:以後每季來寫個網誌表現分析吧!

圖片
前一陣子這個網誌終於突破 50,000  PV,Bounce Rate 也持續下降到 75% 左右, 且每一個來這個網誌看文章的朋友,都很有耐心地平均閱讀 2:30 左右的時間, 也很感謝有大約有 45% 的讀者願意當回頭客。雖然和其他部落客比較起來, 2 年下來這樣的 PV 實在是小的可憐,不過我其實比較重視像是 Bounce Rate, 以及 Time Spent 這兩個指標,畢竟這個網誌的「客戶」, 基本上還是以我現實生活圈的朋友為主, 且像商管、產業分析這種超硬主題,除了大大地限制我的發文頻率外, 我想來這個網誌的人,大概只有 Hardcore Reader 才會一直收看吧! 話雖如此,我決定從現在開始,我每過一季就會幫網誌做個 Checkup, 因此今天要來介紹一下我未來會用到的一些檢視方法, 預計到 9 月底 10 月初的時候,就會根據這些方法來出一份 Checkup Report。

商業分析師:猜猜看,Tesla 在玩什麼樣的策略?

圖片
「策略如同高手下棋:目的不在吃掉對方的棋子,而是增加我方選項,減少對手選項。」 這是 《好策略,壞策略》 一書中,我覺得作者 Rumelt 所傳達最重要的一句話、 用非常簡單的例子,交代了他所認為 「策略的真實意涵」 ,這樣的說法告訴我們: 策略不應該是注重短視的財報數字,而是一門如何透過佈局長線、決勝於千里之外、 如何以競爭或是合作的安排,來減少對手的路數,或是試著為自己創造更好的路數選擇。 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很好理解,供應鏈、創新、研發......等,都是增加自己相對優勢的做法; 而減少對手路數的方法也有很多,你可以打規模、用價格競爭把其他競爭對手趕出市場外, 或者是用一些方法,去準確的預測對手的下 10 步可以怎麼走、導向對自己有利的那幾步; 當然更好的做法是同時 「增加和減少」 ,並依此來擴大自己和對手相對的優勢差距。 話說前一陣子科技圈鬧得最沸沸揚揚的新聞,大概就數  Tesla 全面開放專利的新聞 了, 新聞剛出來的時候,我自己也和大部份的人一樣,覺得 「哇,Elon Musk 瘋了!?」、 「哦哦,Tesla 這麼慷慨?」, 在電動車技術作為領先者之一的 Tesla , 居然要放掉自己重要的競爭性資源?在這個電動車產業還一片混沌的時候?

閱讀筆記:所以,「顧問」是職稱還是工作?

圖片
如果你隨便去問路上一位 MBA (不論是土的洋的),他 or 她未來最理想的工作是啥, 我想應該有滿高的機會將聽到 「管理顧問」 這個答案:一個雖然折損率奇高無比, 但卻能在短時間內累積貫通任何產業的職能,然後把你訓練成商場上超人的一份工作。

閱讀筆記:《好策略,壞策略》筆記 -- 好策略的先天性優勢

圖片
上一篇《好策略,壞策略》筆記 中,我們討論了好策略的意涵與核心, 由於今天的論述將會延續上次討論的內容,所以今天文章的開頭, 我們稍微來複習一下上次講到的幾個重點: 策略的定義: 「找出競爭雙方的不對稱,並產生相對優勢以扭轉局勢」 的過程。 根據上面的定義,我們可以找出 Rumelt 所謂 「好策略的三個核心」 : 診斷: 找出競爭時的關鍵問題,找出企業適合競爭的戰場 綱領: 根據關鍵問題,發展出具體的問題解決方向 行動: 協調眾多關鍵活動,使組織資源能聚焦在上述的問題解決方向上 新創事業更需要將策略思維貫徹在商業模式中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策略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產生優勢(Advantages), 而優勢來源在概念上不外乎兩個方向:一個是用強項(Strength)去彌補弱項(Weakness), 另外一個面向則是將強項運用在機會(Opportunity)上面,或是兩個面向同時發生。 換句話說,策略本身就是一個以強項抵弱項,或是以強項追逐有利環境機會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中的產出,就是前面一再提出來的相對優勢。

商業分析師:聯想、仁寶合資案(合併、收購&重整課程報告)

這是今天在吳啟銘老師 「合併、收購&重整」 課堂上報告的簡報檔案, 我報告的是聯想&仁寶在中國大陸的合資企業「聯寶」, 去分析這宗合資案背後的動機、策略、雙方的思維,以及最後的評價(未放上), 我把其中老師覺得「還能用的」內容給留下來、重新整理成現在分享給大家的版本: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下)

圖片
隔了超久,總算可以繼續寫便利商店產業了!但因為中間的時間隔太久, 我自己花了一點時間去看看 《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 到底寫了什麼東西, 不過也因此可以在今天這「下篇」的開頭,簡單摘要一下之前文章的重要內容。 》前情提要:台灣便利商店產業概況 「上篇」 我關心的層次在整個產業,聚焦 產業定義 、 結構分析與競爭因素 、 未來發展 : 產業定義: 根據日本 MCR 協會的定義,便利商店產業所販售的,是以食品為主的便利性商品,並且以連鎖的方式經營,目的是要滿足消費者的即刻所需。一間便利商店店內的產品品項約 3000 種,交易方式通常是顧客取用開架式商品,並且親自到櫃檯結賬。 產業結構分析: 從 Porter Five Forces Analysis 的架構中,可以看到便利商店產業有著相當奇特的結構 -- (1) 店數成長停滯且寡占的業內環境、(2) 相對弱勢的上游食品業者、(3) 考量地點方便性大於產品特性的下游消費者、(4) 因為物流&電商技術普遍提升,而創造的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威脅。 產業的競爭方式,不在於所販售產品的利潤率(因為差異化低,難以提高利潤率),而是高週轉率 -- 比賽誰賣得快、比銷貨速度。 產業競爭因素: 便利商店業者運作的核心,是每分店之間與總部所共同構成的 物流、金流、資訊流 網路系統,這也成為台灣便利商店業者在店數成長力有限的情況下,依然能因開發新服務而創造營收成長、並且更加優化其營運效率的關鍵成功因素。這個 「三流匯集」 的核心需要非常高額的資本投入才能複製, 使得規模經濟&範疇經濟變成產業競爭勝出的結構性障礙。 高額的資本投入,也成為目前便利商店業遲遲沒有新進者、產業結構維持寡占、以及大多是由大型食品廠向下游整合等現象的成因。 產業未來發展: 觀察台灣便利商店產業的兩大廠商 -- 統一超&全家便利商店的行為,可以發現產業目前的幾個趨勢:(1) 維持坪效水準下,推動 「大型店面化」 (2) 回應電子商務興起的現象,成為虛實整合中的服務終端 (3) 新增生鮮食品線,試圖取代超市的業務。 了解台灣便利商店業整體的產業結構後,我們正式的進入產業內看廠商的行為。 台灣便利商店業適合拿來做分析練習的原因,在於在這種寡占的結構下, 所要分析的競爭者大概只有統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兩家,而恰恰好的是, 目前也只有

閱讀筆記:《好策略,壞策略》筆記 -- 思考策略的意涵與核心

圖片
進到政大企研所唸書的這一年當中,發現商學院真的很喜歡談「策略」, 這表現在幾乎每一門課都可以變成「OO 策略」或是「策略性 XX」的現象上, 我們所閱讀和研究的商管書籍中,也都對於「策略」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和定義。 管理大師們對於管理學各有各的說法,管理顧問公司也有一套,實務界人士也寫一筆......, 這也造成我們這些 MBA 本來就有看不完的管理書、理解不完的管理理論, 而管理領域中,策略這種將需要通盤考慮、加以整合的學問則更複雜,更難理解, 學了各式各樣的模型和理論,卻仍然不知道策略到底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閱讀筆記:產業創新課程筆記 -- BMG 個案課前想法

圖片
分享一下今天產業創新的課程筆記(請見照片), 以及我們這組在課前討論時,我看完個案後寫的一些想法(不過這些分析不一定對): 》為何全球音樂產業過去一直都是為少數廠商所寡占?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讓音樂產業形成寡占環境的早期原因, 是錄音科技的專利保護,以及藉由專利保護的時間內,向下延伸音樂銷售通路的做法。

商業分析師:KPCB Internet Trends 2014 by Queen Meeker

圖片
昨天晚上,網路圈開始流傳著一年一度業內最重要的網路產業趨勢簡報: 由 KPCB 的 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出具的 2014 Internet Trends 報告 , 這份簡報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網路趨勢(數據&現象), 如果對於網路產業有興趣,非常建議大家把它好好地完整讀一讀, 下面我特別把這份簡報檔嵌入在文章裡面,大家可以直接看。 不過我還是在今天這篇文章中,稍微摘要出幾個我自己覺得比較有興趣的趨勢, 包括整體的 網路成長情況 、 網路廣告 、 應用網路的成本 、 音樂消費 , 以及 社群媒體&傳統媒體之間的交互作用 等五個面向:

商業分析師: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上)

圖片
Source: 統一超商 7-11 官方網站 多日前(原諒我怠惰)我 簡單分享一點台灣便利商店業的快速產業分析 , 這幾天放假陸續有一些朋友私訊我關於 「台灣便利商店業產業」 的情報, 我還滿訝異大家對於便利商店業還滿有興趣的, 也覺得快速分析那篇寫的有點不到位(其實是寫的有點隨便啦), 今天決定來比較完整地交代&分享給大家過去我自己對於台灣便利商店業的觀察, 我會把便利商店業的文章拆成上下兩篇文:今天先談一下整個台灣便利商店產業的狀況, 下篇則將焦點放在兩大龍頭,也就是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的企業分析, 用這個網誌 「商業分析師」 系列的風格、方式來解構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

商業分析師:快速分析便利商店產業

圖片
經濟部統計處對於想做產業分析、卻又沒辦法用資料庫的人來說,其實有滿多寳可以挖出來的!我剛剛就找到台灣連鎖式便利商店業的總營業額,搭配 Google 到一些公平會的產業資料、以及別的研究報告,不花一毛錢就可以拼湊出下面這張圖表: 我們從上面這張圖中,可以看到便利商店總營業額的穩定成長, 且產業有越來越集中在四大超商的寡占現象,大概合力壟斷了市場 95% 以上的營收。

商業分析師 X 泛經濟:沒有規模經濟 !? FMCG「特別」的成本結構

圖片
因為還在期中考狀態的關係,整個五月才發了今天這第一篇文章, 由於最近在研究 P&G 和 FMCG 產業的商業模式,整理財報時剛好發現一些好玩的東西, 想和大家簡短分享一下我所看到的 FMCG 產業成本結構,稍微找回寫作的手感。 上面這張圖是我從 Google Finance 上面所抓下來、P&G 公司 10 至 13 年的損益表概況。

閱讀筆記:產業創新課程的期中感想 -- 精心設計的策略

圖片
學期過一半,想說來補個對 「產業創新與競爭策略」 這門課的感想好了。

商業分析師 X 泛經濟:從 Facebook 的財報看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

圖片
寫完 「解構餐飲新貴」 系列文章後,我休息了好一陣子,同時也在思考新的寫作主題。 想來想去,發現有個東西是我一直想要拿來研究、甚至寫論文的標的物:網路。 大概從投入 iHealth愛健康 實習開始,我有機會參與第一線的網路公司經營, 並深深著迷於這個領域 「每天都有新的可能性」 的本質。而這背後的推動力, 除了科技的持續進步外,更重要的是科技進步中造成的經濟因素: 網路效應 。 由於自己大學階段對於經濟學、財務學有比較多的涉獵,加上現在對網路科技的興趣, 我從滿早以前,就開始想要把這兩個領域做跨邊整合,或許在商業上能夠貢獻一點價值。

商業分析師:為什麼要寫【商業分析師】這一系列文章?

圖片
最近對於 【商業分析師】 這一系列文章著墨甚深,想想整個四月開始至今, 除了 4/1 拿 YouBike 來解釋公共建設的總體經濟排擠效果 ,其他幾篇文章, 都被歸類在商業分析師這個類別,我很訝異這幾篇 「很硬」 、用財報講策略的文章, 還是滿多人欣賞的,也陸續收到很有價值的回饋,Page View 也超越了平均表現。 不過這一系列的文章就這麼直接開始寫了,好像還沒有交代寫這一系列文章的理念, 於是這幾天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為什麼寫?」 這件事。

商業分析師:解構餐飲新貴最終章(下篇)-- 星巴克 v. 85 度 C

圖片
「解構餐飲新貴」這一系列文章走到最後一篇,我其實鬆了一口氣, 因為這大概是我第一次真的把承諾要寫完的系列文章給好好的 Close 掉, 這過程中,歷經第一篇 《簡單易懂的餐飲業動態》 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走過第二篇 《王品與瓦城之矛盾大對決》 一再確認、修改的長時間奮戰, 到最終曲臨時分成 《摩斯 v. 麥當勞》 和今天《星巴克 v. 85 度 C》兩篇的變卦, 但此時此刻,以一個「終於大功告成!」的心情,輕鬆的開始寫本系列最後一篇文章。 今天討論的對象是美國的星巴克(Starbucks)和華人世界(台灣、PRC)的 85 度 C, 把這兩家「咖啡店」拿來比較,除了因為客觀來看兩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類似外, 其實就連 85 度 C 這個品牌背後母公司 F- 美食、總經理謝建南先生也曾在報導中表示, 未來 85 度 C 將成為「烘焙加強型星巴克」 ,所以我們可以把兩者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討論。

商業分析師:解構餐飲新貴最終章(上篇)-- 摩斯漢堡 v. 麥當勞

圖片
金色拱門指的是 McDonald's,山海太陽是 MOS(Mountain Ocean Sun)啦。 終於來到「解構餐飲新貴」系列文的最終回,寫完這篇我要休息一陣子(好累)。 (但寫一寫發現這篇應該會分成上下兩集發佈......今天 PO 最終回的「上篇」) 第一篇 《簡單易懂的連鎖餐飲動態》 ,我們以質化的方式描述整個產業的觀戰重點, 並且將台灣的連鎖餐飲產業區分為 「久坐型」 和 「速食型」 兩個類型, 頗受大家好評的第二篇 《王品與瓦城之矛盾大對決》 以質量化並行的方式分析前者, 我也預告了今天這篇文章將用類似的手法,來分析速食型的 MOS & 85 度 C。 不過這幾天在準備及分析資料的同時,從老師與業界相關人士的質化訪談中, 發現很難將 MOS 和 85 度 C 用「速食型」的分類方式把它們放在同一個籃子, 如果是用到差不多食材、經營方式、產品定位較接近的王品和瓦城上很 OK, 但我們很難把 MOS 和 85 度 C 視為同一類經營事業,雖然都是速食形式, 然而他們基本上有著正餐與下午茶的差異,甚至這兩者還呈現互補的關係, 假如就這樣直接把兩者拿來比較,個人認為是不太妥當的。 (質性思考的價值正在於此,能在量化資料處理之前先去掉不合邏輯的論點。)

商業分析師:解構餐飲新貴二部曲 -- 王品與瓦城之矛盾大對決

圖片
前一篇文章 《解構餐飲新貴首部曲》 中,我用質化的方式, 簡單介紹了目前台灣連鎖餐飲事業的狀況,包括相對於傳統餐飲產業, 連鎖餐飲在商業模式上的調整、獲利模式的改變,以及這個產業「現金滿手」的特性; 最後是台灣偏低的資金成本,加速此產業的高速發展, 而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 「速度」 是連鎖餐飲業的廠商最高指導原則, 以營運槓桿為加速器,提升展店、營收成長、產品開發......等不同面向, 但前一篇文章寫起來有點手寫無憑,若要進行好的商業分析, 還是需要一點 「數字」 佐證,所以今天我會以餐飲新貴中, 「久坐型連鎖餐飲」 的代表王品集團&瓦城,簡單分析、 綜合比較他們這幾年的財務報表,解讀它們的獲利模式和策略。

商業分析師:解構餐飲新貴首部曲 -- 簡單易懂的連鎖餐飲業動態

圖片
這幾年台灣的餐飲業,大概是資本市場中最閃耀的明星了, 因此很久以前就想寫一系列的文章來試著分析、討論台灣的餐飲業, 尤其是近年興起的連鎖餐飲產業。所以就有了「解構餐飲新貴三部曲」的系列, 首部曲是用比較質化的語言,來談台灣連鎖餐飲產業和一般中小餐飲業者的差異, 並且把要在連鎖餐飲產業存活、甚至成功的競爭邏輯,稍微解釋一下。 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報導屢屢出現 「餐飲新貴興起,科技新貴閃邊去」 的消息, 且從過去產業只喊得出一家未上市的 鼎泰豐小籠包 , 到後來的 85 度 C(F-美食)、摩斯漢堡(安心食品)上市上櫃、 以及前幾年的王品、瓦城等餐飲企業紛紛 IPO,讓公司主管和一部分員工荷包賺飽飽, 接下來可能還會有 貳樓餐飲 (?)、鼎王(如果負面消息社會大眾不太在意的話...)..., 而下注投資這些餐飲新貴的投資人,如果買的時間點對,大概也會得到不錯的報酬率。

商業分析師:解構魔獸世界 -- Activision Blizzard 的快速商業分析。

圖片
昨夜與今朝,為了準備下一周 策略創新與競爭策略 所要討論的 MMO(多人線上遊戲)個案, 由於一直對遊戲產業有很高的興趣(未來想研究的方向也想朝這個方向...),一時手賤, 去找了個案中所談到、玩遊戲的人不可不知的 Activision Blizzard(暴雪動視) 的財報。 很幸運的,因為 Activision Blizzard 是 NASDAQ 指數的成份股,相關的資料滿完整, 我也可以因此藉由財務報表,來搭配驗證個案所提到的產業特性。

泛經濟:哭哭,YouBike 搶了我的生意 -- 談經濟學上的排擠效果。

圖片
身邊大部份的臺北人(只要是在臺北居住的),大概都騎過 YouBike(微笑單車) , 沒有騎過的話,應該也看過別人騎過那台黃色的租借腳踏車吧, 我自己是很喜歡這項公共建設,如果要來往公館或是去 appWorks, 只要不趕時間,天氣不要下雨或太熱,我都會把它當作代步工具。 而且到現在用悠遊卡依然前 30 分鐘免費,之後每 30 分鐘收 10 元, 以學生票來計算,YouBike 是非常便宜的,比搭公車($12)或捷運($16以上)都便宜, 即使是把轉乘優惠考慮進來,只要轉乘目的地在 30 分鐘車程以內, 配合 「甲地借,乙地還」 的營運模式,騎 YouBike 真的是許多交通方式的替代品。

商業分析師:投資什麼企業才能長期有效地打敗市場?

圖片
上面這張圖片是 Google 這 10 年的股價表現,從 2004 年開始投資的話, 到今天會讓你享有 934.21% 的報酬,相較之下,Nasdaq 指數為 126.09%、 Dow Jones 則為 61.45%; 而 Google 的股價表現一直都優於這兩個市場指數, 我們可以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投資人可以藉由投資 Google 享有長期的超額報酬。 那麼,為什麼這間公司可以享有超額報酬? 今天就來稍微簡單地談一下這個問題吧!